進食失調疑與纖體廣告有關過度減肥恐變暴食症

進食失調疑與纖體廣告有關
過度減肥恐變暴食症

【本報訊】近年纖體成風,女士們身上多一磅肉也嫌多,不少人更因過度減肥而演變成暴食症。一項研究顯示由98至07年間,治療進食失調患者較87至97年的10年上升近一倍,其中暴食症人數上升逾兩倍,有心理學家指出,暴食症患者無法控制食慾,甚至連未融雪的香腸及未煮的淮山杞子湯料也塞進口裏。
記者:梁洵瑜

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跟進1987至2007年期間,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精神科專科門診接受治療的進食失調患者,首10年期間只有67名患者,但後十年則急升至128人,大部為年輕女病人。近年越來越多人患暴食症,由早期19人增至59人,「百分百暴食症(患者)都因為怕肥,試過極端減肥唔得之後變為暴食」。

食一打蛋撻後扣喉

17歲的阿加是兼職模特兒,由小學六年級開始減肥,「嗰時我得一米三,有成120磅,俾人笑我肥,咁就開始減」,阿加口中的減肥法絕不簡單,是每天做兩次每次45分鐘仰卧起坐,跳繩三小時,每日只飲湯及食少許菜,結果大半個月減了40磅,自此展開其周而復始的減肥工程。
「我差唔多每日都諗住食嘢、好想食又唔可以食嘅問題」,中學階段阿加都在節食,但體重尚算正常,直至去年畢業後開始工作,壓力突如其來,體重在三個月內驟跌至60磅,甚至暴食起來,「可以一次食六、七個麪包,或者一打蛋撻,然後扣喉」,曾入過院,現接受心理治療,暴食份量開始減少,例如每次只食兩個即食麪。
香港進食失調康復會中心主任余文蕙指,進食失調求診人數由02年起急升,相信與纖體廣告瘋狂式入侵有關,中心熱線查詢由以往每年數十個升至近年300個,150人接受心理治療或其他服務,患者年齡由11歲至50多歲不等,「厭食、暴食一路多緊,而且有一半人會有抑鬱或者焦慮問題」。
曾經暴瘦的袁潔瑩說:「我成日覺得靚就係要瘦,咁我咪開始減食,半年瘦10幾磅,最瘦時候得唔夠80磅,我嗰時有時只食一個青蘋果、幾條菜、幾塊魚片、半碗燕窩,一個麥包,啲嘢食全部冇油,咁維持咗成年,我諗我家唔會再咁食嘢。」

特稿
進食失調公院冇得醫

本港雖然未有大型研究統計進食失調症患者人數,但李誠估計每100名年輕女性中,就有5人出現不同程度的進食失調症症狀,現時並無針對性藥物,由心理學家主導的認知行為治療才是最有效療法,但在公立醫院未能提供密集式心理治療,故他認為此病在公立醫院幾乎等同「冇得醫」。

接受評估需等三個月

雖然暴食可用情緒調節藥物作為二線治療,但厭食及暴食兩種病症的一線療法都是認知行為治療。李誠指,以醫管局新界東聯網為例,患者平均要等三個月才能接受心理學家評估,然後再等3至12個月才能見一次心理學家,未能達到每一至兩周接受半小時以上的心理治療要求。
他表示,如症狀輕微一般都要接受15至16次治療,病情嚴重者更可醫數年,「如果係精神科,醫生只有10分鐘時間見病人係唔得嘅。」至於18歲以下可在兒童及青少年科接受較全面的治療。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