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十年,最熱門的話題,就是互相詢問:「你是不是中國人?」
什麼是「中國人」?生理的膚色,國籍的政治,熱愛不熱愛哪一個黨的政治標準,全部是一陣目眩的迷障。「中國人」的身份困惑,在於「怎樣活成一個中國人」。
怎樣活成中國人,這就複雜了。因為「中國人」有一套兩千年的核心價值──核心價值,當然也不是中文,而是從英文CoreValues抄襲過來的名詞。活,是意識的展現,而語文,是意識的活動,閣下使用什麼樣的語文,決定了你的基本意識。意識反過來,為你這個「中國人」的本質指數下了一個定義。
例如,台灣國民黨主席訪問南京,「謁中山陵」。使用「謁陵」這個古老的帝皇名詞,就決定了閣下身為「中國人」的一點點核心價值的意識。
美國也有一座林肯紀念堂。但美國人去林肯紀念堂參觀,絕不叫做「謁陵」,因為林肯的精神:「民有,民享,民治」(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
很簡潔的一句英語,決定了美國人怎樣把自己「活成美國人」的核心價值。美國人不明白「謁陵」是什麼意思,正如中國人,也不明白為什麼美國人把四位偉人總統的肖像刻在山頭的石崖上,而竟然不同時向這四尊石神燒香跪拜,懇求庇佑。
山崖上四位總統的石像,不是用來燒香跪拜的,美國人會反過來問:為什麼你們把一名餓死四千萬的獨裁者當做神,膜拜他的屍體?在這個層次之上,中文和英文,永不可能融通,中國與國際,不可能「接軌」。
因為「謁陵」是反民主的意識,也不是孫中山生前「革命」的原意。但「謁陵」卻很中國,像俠義、報恩、孝慈一樣,都是「活成中國人」的體面而端肅的基本意識。有一天,你不再「謁中山陵」了,認為「參觀孫中山紀念堂」,你的「中國人成份指數」,就「稀釋」了一大半。雖然你還黃皮膚,但在靈魂深處,已經「鬼仔」了,你身邊的中國人,就不要了。
這是「中國人」爭論的一個有趣而無聊的矛盾。有趣,因為人類文化的哲學很神奇;無聊,因為熱衷爭論「中國人」什麼的,絕大部份是蠢人──不要跟他們辯論,勿浪費時間,因為,所謂母語教學,所謂現代化,什麼走向國際,「謁中山陵」這句話,已經有了宿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