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不止特區十年來混亂,中國的語文,九十年來,一直處於混亂狀態。
為什麼是九十年?因為「五四運動」,就是由「語文革命」開始的。陳獨秀和胡適,一伙二三十歲的小毛頭,激情有餘,學問還沒做夠,他們想中國實現「德先生」、「賽先生」,認為妨礙他們的頭號敵人,就是傳統的中文,拿文言開刀。
但中國的文言,兩千年來也不斷演變,科舉八股的文言,與蘇東坡的文言僵化和靈巧不一樣;《資治通鑑》的文言,也跟清代筆記的文言深淺不同。陳獨秀和胡適,把中國的文言視為仇敵,為後來的毛澤東開了偏激的先例,如同凡地主必是罪大惡極的剝削者。五四就是「文革」的上篇。
因為「五四」,中國語文從此走上魔道,代替文言的「白話文」,巴金、魯迅、朱自清,不是平庸,就是沙石累贅之嚕囌。時間的流水過去了,四十年代的白話文代表作,今日能讀得入目的,只剩一個張愛玲,因為張小姐的白話文作品,還是師承了《紅樓夢》的舊底子。
「五四運動」之幼稚,就在這裏開始。由語文開始「改革」,在一伙業餘份子手上,品味越改越低下。他們以為,把文言改革掉,寫說白話,就可以推動中國人推向民主和科學,沒想到先把英語的末枝引進來,玷污了簡潔的中文。
「五四」的語文改革成功了嗎?沒有。隨手拈來一段今天的新聞:「國民黨秘書長謁中山陵,紀念孫中山奉安八十周年。」
這段文字,表面是白話,但什麼叫「奉安」?這一樣是「五四青年」仇視的封建帝皇文言。孫中山是共和民主的總統,明明親美崇洋,他的墳墓,中國人還把它當做皇帝的「陵」,訪孫墓,叫做「謁陵」,這就是中國人抗拒民主擁抱獨裁的DNA明證。
語文是意識活動的表現,使用什麼樣的語文,如同講話什麼口音,一看就知道這位語文的消費者,智商屬何等級,思維是何路數。「五四運動」由改革語文開始,開頭關鍵一步走錯了,其他高深一點的什麼民主科學,不必浪費時間評估。
「五四運動」在二十世紀的人類文明史上全無地位,胡適陳獨秀一大堆,加起來,在世界上,不及印度一個甘地之知名。「反思」或紀念「五四運動」,是人生最無聊的事之一。還是找一個帝陵,一年復一年的「謁」下去好了,從國民黨頭頭南京謁中山陵,到謁毛堂北京的人龍,就會明白中國的語文為什麼東改革,西「微調」,還是不合格,還是越來越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