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症患者因凝血功能差,容易出現周身瘀塊及傷口流血不止等症狀,嚴重者會腦出血,而懷孕患者為免影響胎兒發育,不能服食類固醇控制病情,分娩時要承受流血不止風險。中文大學近年利用腹腔鏡成功進行約50宗脾臟切除手術,可阻止患者血小板病變,八成半人手術後不需服藥,當中包括兩名孕婦。
記者:梁瑞琼
中大醫學院上消化道外科主任吳國偉指出,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症患者身體會產生抗體,將血小板誤當外來物,並黏附在血小板上,當該結合物經血液到達脾臟時,會被淋巴系統確認為異物並將之消滅,令血小板數量大減,嚴重者每公升血只得數粒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成份之一,負責加速血液凝固,吳國偉指由於患者血小板數量極少,易出現流血不止及身體有瘀塊等症狀,甚至腸胃流血及腦內出血等。此病成因不明,約半數人可靠服食類固醇抑制免疫系統,減少血小板流失。
患者切除脾臟是另一種治療方法,以往只能進行開腹手術,因出血量高,手術風險大,但近年手術可以創傷性較低的腹腔鏡技術進行。中大過去10多年,以腹腔鏡為約50名患者切除脾臟,平均年齡為31歲,85%患者手術後不需服用類固醇,當中包括兩名孕婦,術後更誕下嬰兒;部份患者則可減低藥量,平均手術時間為80分鐘。
吳國偉表示,通常只會建議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接受手術,但懷孕患者病情複雜,故適合盡早接受腹腔鏡手術,因高劑量類固醇會影響胎兒發育,不宜長期使用,但若不治療,患者在生產時傷口會有流血不止風險;手術需在懷孕初期約15周時進行,否則胎兒太大,肚內空間減少,或會阻礙腹腔鏡手術進行。
腹部只留三個小傷口
腹腔鏡手術只會在患者腹部留下三個小傷口,最新的電凝器更可同時切除及凝固血管,可確保所截斷血管已完全封閉,可將流血量、手術時間及患者的創傷大大減低,手術後住院日數由開腹手術的7至10日,大減至2日。
40多歲的劉女士,去年發現身上有多片瘀傷,即使輕力按壓皮膚也會呈深紫色,證實患上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症,服用類固醇年多效用不大,更出現手震、血壓高及肥胖等副作用,上月底接受切除脾臟手術後,病情大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