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6月4日凌晨,解放軍血洗京城,屠城暴行舉世震驚。當日清晨6時半,立法局首席議員李鵬飛接到緊急來電,話筒另一端是港督衛奕信,問他如何評估香港民情。飛哥只知道港人氣憤難平,而且當時距離香港主權移交的時間,只餘八年,港人勢現信心危機。六四後,港英政府決定大灑金錢穩定民心,於是香港有了新機場、多了間科技大學。新機場工程及後間接斷送衛奕信的仕途,換來了末代港督彭定康。
記者:雷子樂
李鵬飛接受訪問時憶述,89年4月開始,他已密切留意民運的發展。學運最後演變成中共高層的權力鬥爭,香港的民憤不斷升溫。六四開槍鎮壓後,民情更是洶湧。李鵬飛坦言,當日接到港督的來電,也不知怎樣回答。「後來請教大sir(鍾士元),佢建議按兵不動。」
急推玫瑰園計劃
「按兵不動」根本不可行,當時行政、立法兩局議員,先想出要全面加速民主化,以平息民憤。李鵬飛更擔心是港人對前景信心動搖,勢激發新一輪移民潮。同年10月,香港的民情稍為平靜,港督在施政報告提出大力投資未來,推動興建新機場等核心工程的「玫瑰園計劃」,以穩定民心。
「1,250億嘅新機場工程,當時嘅財政司翟克誠最反對,唔知道錢從何來。」李鵬飛透露,前行政局早在89年之前已討論建新機場,但因財政問題而擱置。六四後,「政治壓倒財政」,工程重見天日。「睇番轉頭,如果冇咗呢個機場,今日香港經濟一早窒息」。
港英政府另一重要決策,是創辦科技大學,「當時每年有4至5萬人移民,流失好多中產,得番班草根階層點搞?」新機場工程引發中英爭拗,衛奕信無法說服中國政府,最後要「出動」英國首相馬卓安赴京,跟下令戒嚴、聲名狼藉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握手。
爭取港人居英權
馬卓安當然不滿,但為了讓英資取得工程合約,別無他法。「新機場係NormanFoster設計,青馬大橋工程都係畀咗英國公司,馬卓安唔去又唔得。」飛哥說,衛奕信在1992年被英方撤換,也與此有關。
另一邊廂,李鵬飛與時任行政局首席議員的鄧蓮如風塵僕僕飛往倫敦,爭取給予5萬家庭、250萬港人居英權。89年12月,英國政府公佈給予5萬名香港市民及其直系家屬居英權。當年在香港駐倫敦辦事處協助游說工作的政務官,正是現時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志雲。行政長官曾蔭權,當年也任行政署署長,有份協助政府高層留意六四對香港的影響。
促中央平反六四
六四事件一周年後,衛奕信再給李鵬飛一個「不可能的任務」,要他「解決」支聯會,以掃除中英關係的障礙。李鵬飛惟有以首席議員身份,約見時任立法局議員的支聯會主席司徒華,勸他解散支聯會。華叔當然沒理會,大家也不了了之。「當時我有任務在身,咁做冇掙扎過,因為首席議員係委任嘅,要從英國政府立場出發」。如今回復自由身,飛哥直言,六四情意結,實非華叔獨有,這是許多香港人、中國人的心結,中央政府有需要盡快平反六四,打開港人的心鎖。
理性與衝動
那一年 香港社會群情洶湧
89民運期間,香港人群情洶湧,先後兩次過百萬人上街,創造了歷史。其間,曾有人建議買軍火;六四屠城後,更有學者竟呼籲市民擠提中資銀行,幸被及時叫停。但整體而言,香港人都被北京民運感染,5月天,社會和諧,市民守望相助,繁忙時間的地鐵站月台,無人踏出黃線半步。
有人倡捐款買軍火
當時是立法局議員兼《基本法》草委的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憶述當時笑說,89年北京民運期間,香港夜更的士司機苦無生意,「香港人一放工,就掛住返屋企追新聞。」
當時北京的小偷不犯案,香港社會也難得地團結。政治上,大家不分左中右,攜手上街支持北京學生,希望中國早日實現民主。
馬路上,李柱銘碰見兩車相撞,司機對罵,他上前只勸了一句:「大家都係中國人」,司機即時握手告別。繁忙時間,在地鐵月台候車的乘客,足足一個月沒踏出黃線半步。
軍隊戒嚴,民情逐漸升溫。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憶述,5月21日百萬人大遊行過後,甚至有人提議用市民捐款買軍火。5月27日的「民主歌聲獻中華」活動上,一位女士拿着大包袱進場,一定要找到李柱銘。原來她在前一個晚上,在地鐵站外籌款,途人不斷捐錢。打開包袱一數,裏面竟有十多萬元現金。
6月4日,上午10時,支聯會本決定由劉千石去買棺材,抬到新華社請願。為免群情洶湧,最後也打消這念頭。當時的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文鴻(現為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呼籲市民擠提中資銀行。據報道,中國銀行當時一日被提走50億元。
喊停擠提中資銀行
事隔20年,司徒華仍氣憤直斥「(陳文鴻)呢個人冇腦!」李柱銘憶述,當時他正在法庭,也急忙與華叔分別在港島和九龍開記者會,呼籲正在銀行排隊的市民散去。「咁搞法會有連鎖效應,連累渣打、滙豐銀行,影響埋香港經濟」。
6月6日晚上,一批神秘人在旺角、油麻地擲石、放火生事,教育署宣佈6月7日全港停課。當日全港罷市、罷課、約七成商舖響應。司徒華四出巡察,途經皇后大道中商務書店,看見門外貼上一副對聯,寫着「南京大屠殺日本人殺中國人,天安門廣場中國人殺中國人」,一切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