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著名財經專欄作家曹仁超先生常以「發達容易搵食難」來形容香港的經濟狀況。那個時候,本地投資市場相當活躍,有資金、有辦法或門路的人不難找到搵快錢、賺大錢的機會;倒是一般上班族要找一份安安穩穩的工作並不容易,並經常處於裁員減薪的憂慮中。
最近幾個星期,這種「發達容易搵食難」的情況再次出現,而且比幾年前更明顯,更荒謬。對一般上班族不管是高、中、低層的人來說,裁員減薪已不再是威脅,而是鐵一般的事實。每個星期都有企業裁員的消息,上星期TVB就宣佈裁減百多名員工。即使保住工作,減薪、放無薪假或減花紅福利已成為指定動作,甚至擁有鐵飯碗的公務員今年看來也免不了減薪的噩運。
可是對擁有資本敢於投資的人來說,過去幾個星期簡直像夢幻世界一樣賺錢機會多不勝數,不管是股票、基金、石油、外幣幾乎全面看漲,越升越有,任何時候入貨幾乎都能獲利,持貨越久利潤則越多。以港股為例,四月一日恒生指數還在一萬三千五百點,到昨天收市已逼近一萬九千點。短短兩個月間港股上升超過五千點,升幅接近四成。也就是說,若果有人在四月一日購入不算太進取的盈富基金,短短兩個月手上的基金已升值四成。
像這種投資輕易獲利,搵工卻跟登天一樣難的情況,不正正是「發達容易搵食難」的寫照嗎?
現在的問題是,投資市場的好景究竟是一個陷阱還是一個預示經濟即將大幅反彈的「喜訊」。從經濟運作及企業調整的情況來看,實體經濟、企業盈利顯然不可能在短期內大幅反彈,投資市場屢創新高即使不是一個「陷阱」也只能是資金過剩下催生的小泡沫,不可能長期持續。
跟去年第四季及今年第一季相比,全球經濟的確有好轉,金融體系特別是銀行體系明顯比半年前穩定得多,業績也較預期理想。另一方面,各國政府的龐大救市方案開始落實,數以千億元計的資金陸續注入經濟體系內,令各國經濟不再無止境下墜。但是,金融海嘯所造成的破壞仍未見底,美國企業及消費者被巨額債務壓的透不過氣來,未來一段時間必須用新增的收入及資金來減輕債務。既然美國企業及消費者要忙於「填氹」、忙於減債,他們根本不大可能增加投資擴展業務,不大可能增加消費。這樣下來,美國經濟以至全球經濟怎可能像投資市場那樣強勁反彈呢?
就以美國政府全力搶救的通用汽車(GeneralMotors)為例,即使政府成為大股東,成功令GM轉型,它在未來幾年仍要減員工的薪酬及裁減數以萬計的職位。其他奄奄一息的大企業恐怕也不能不跟GM走上這條痛苦的調整道路。當大企業要長期瘦身時,其他企業及總體經濟怎可能不受拖累呢?
由於熱錢及游資非常充裕,加上香港是個資金自由進出的金融中心,本地投資市場特別是股市仍有可能偏離經濟基本因素進一步上升。只是市民及小投資者不要被升市冲昏頭腦,更不要出現非理性亢奮。熱錢來得快走得快,一旦再有金融動盪,資金撤走,股市調整的速度、幅度可以比今次升市更厲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