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名流落緬甸的國民黨老兵,在民間組織的協助下,經過雲南省瑞麗市畹町口岸,重回闊別60年的故鄉。這九名年近百歲的老兵,因為種種原因,戰後未能回國。他們亦因身份問題,而未能接受任何救濟,生活困苦。如今,兩岸關係和解,他們才能夠圓回國夢。
身份問題未能接受救濟
雲南省瑞麗市前日舉行儀式,迎接九名老兵回國。老兵們在親人、義工的攙扶下,以蹣跚步伐跨過畹町大橋,橋上站崗的武警向他們敬禮。老兵們回想67年前,他們從這裏出發遠征,無不紅了眼眶。他們並在昨日各自回到湖北、四川、廣東、河南等地家鄉,探訪親友。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緬甸仍是英國殖民地,國民政府在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組成10萬人的遠征軍協助防守。可是戰事失利,大部份遠征軍在1942年退回雲南,部份其後轉至印度,如今仍有約20名老兵流落緬甸。
這次回國的九名老兵,年紀最大的已96歲,最輕的也有84歲。
其中一名94歲老兵經明清說,當年他在新編第200師駕駛裝甲車,後來成為駐印軍,最後定居在印緬交界的格裏謬,他在當地育有兩兒四女,一直沒有回國,與中國親人僅靠偶爾書信聯繫。此次他是在兩名兒女陪伴下回國。
了解在緬甸老兵情況的段生馗表示,這些留在緬甸老兵們,戰後生活非常貧困,一般士兵沒有一技之長,只能靠耕種維生,他們妻子的條件也不是很好。他們雖有回國夢,可是卻沒有路費,很多人都只是空想,部份人亦對其「國民黨軍隊」身份過於執着,即使內地有人希望協助,但可能遇到官方的阻撓。
隨着內地對緬甸遠征軍的歷史有所認識,協助留緬老兵的民間組織及個人相繼出現。以個人名義協助老兵的義工彭彥表示,當前兩岸關係改善,有助他們展開工作。
彭稱,雖然目前地方政府沒有明確表態反對,但已沒有阻止他們的民間救助。這次九名回國老兵,是由一個陝西的扶貧集團資助,負責人稱希望為老兵們做點事。
新華網/中新社/《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