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母語」送喪 - 陶傑

給「母語」送喪 - 陶傑

把「母語教學」親手活埋掉,是教統局局長孫明揚離任前做的一件大功德。
首先,「母語」這個詞彙令人厭惡,今天香港使用的中文,經過美式末流英語的污染,變成患了梅毒的娼妓。「患了梅毒依然是母親」?不要受詩人的浪漫誤導,這樣的「母語」,越早在學校裏埋葬掉越好。
例子多的是,由特區政府的宣傳文件帶頭。「我們要落實進步發展觀」──什麼是「進步發展觀」?發展,難道還有另一種退步的發展?「發展」本身就是中文的動詞,為什麼還要「進行發展」?凡此種種,都證明「母語」之霉爛,「母語」之髒劣,使用這等「母語」,難怪這個自稱的「國際都市」,越來越蠢。
還有:「是時候採取措施進行完善了」,這是什麼「母語」?也是經由英國語文性交過的一種慰安婦式的「母語」:It'stimetotakemeasurestomakesomeimprovement──「是時候什麼什麼」,就是It'stimeto...的硬譯。看看時下香港的中國人,由中環精英到電台DJ,由政府高官到影視藝人,由專欄作家到課室裏的教師,開口就是「是時候作出改變了」、「是時候認真地推行環保了」、「是時候服食一顆避孕丸了」。是時候這個、是時候那樣了,中國人不開口說「母語」猶自可,一開口,嘴巴必定塞着一副英語的鬼佬陽具,賤格吧?
不,他們還以為很「知識份子」呢,洋人的陰囊,顏色風格,千變萬化,中國人的「母語」,也跟着人家的生殖器與時俱進。像「在盒子外思考」(Thinkoutsidethebox),也時時見諸華文的專欄。英國《獨立報》記者費斯克(RobertFisk),就炮轟過這類從美洲傳染過來的豬流感美式英語,他說:什麼「在盒子外思考」,thinkoutsidethebox,不就是imaginative的意思嗎?一個字能表達的意思,為什麼要用上一大串廢話?
這就是「母語教學」全盤破產,值得燒炮仗盛大慶祝的理由。母語,「母」什麼語?課室裏的「教師」,二三十歲,一用「母語」講課,滿嘴巴「痕新Un寒」的懶音。孫明揚一張撲克臉,還不忘愚弄一下一群下賤的信眾,他說,「母語教學還是成功的」,殺掉這個自稱「母親」的壞女人,還笑嘻嘻的給她的孝子臉上打一記耳光。哈哈,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