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到美國的石油儲備選點是位於兩個州份沿岸的地下鹽丘。因鹽本身有塑性張力,所以介面會受壓而封死,不會走漏。鹽丘之外是地層裏的石層岩層,能承受巨大壓力,加上鹽丘本身的埋藏深度及塑性張力,能承受地震或地面上受到核彈引爆而不穿崩。
再者,鹽並不溶於石油,故此不怕石油把洞壁溶化,造成漏油。
「溶洞」完成之後,就可注入石油、汽油或柴油,用時則注入冷水把油推出,地面裝置很小,又可種田畜牧,間碟衞星也看不到。完全不受時間、天氣及地面環境影響,又不污染,操作容易,保安性強。
鹽丘儲油安全方便
鹽丘溶洞1977年開始啟用,現時一共建有5個這樣的鹽丘溶洞,耗資40億美元,近期政府通過再加建幾個,以求達到日後的20億桶儲備目標。
在過去30年裏,重點的只動用過一次,1991年,伊軍入侵科威特期間,油價飆升,老布殊總統立即下令抽出3400萬桶石油在市場拍賣,以挫油價銳氣,其效果可謂立竿見影,當拍賣到1700萬桶時,油價已回落而不用再拍賣剩餘的一半。
實貨代稅可減風險
這是美國第一次經歷「戰略石油儲備」威力的實戰體驗。因而正式把這個行政權力歸納在美國總統之手上。為減少對國際油價的影響,近期所有購入的石油皆是由在聯邦土地上鑽油的公司以油代稅的方式進行,即石油公司不必向政府交石油產權稅,而用石油實貨按指定時間分期每日支付,這樣也減輕了風險及供應問題。
鄺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