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芳有一個沉甸甸的行李箱,載滿當年在北京採訪的筆記、傳單、大字報。多年來,她一直不願翻開這箱子,怕掀開那血迹斑斑的傷口。最近,蔡淑芳鼓起勇氣,將20年前的手抄稿件,一字一句的輸入電腦,上載個人網誌。鍵盤上,一字一淚,為歷史留下紀錄,也讓自己好好療傷。
學運領袖吾爾開希當年在五一假期,悄悄躲在校給母親寫遺書,「為了更多的母親,因他們兒子的幸福微笑,兒先走了」,蔡淑芳至今仍然感動。戒嚴後,軍方直升機在天安門廣場空投傳單,學生憤而撕掉;北上採訪的香港記者把傳單傳真回香港後,也即時撕毀,免留下「把柄」,蔡淑芳卻暗中保存了。最近,她將20年前的歷史點滴,化作64頁的圖文集,計劃上載到互聯網。
「唔出聲就係幫兇」
那段血的經歷,蔡淑芳從來沒有忘記,卻多年不敢提起。回港後她多次出席講座談六四,卻換來不少冷血質疑,令她從此婉拒再公開發言。直到重遇當日手牽手撤離廣場的學運領袖馬少方,「一齊睇番當日嘅相,大家都好感觸,令我覺得,呢件事,呢啲資料,一定要再好好處理番。」
去年底,蔡淑芳遠赴法國等地,重訪多位流亡海外民運人士。探望一顆子彈仍留股腿的張健,蔡淑芳摸摸他的傷口,感覺沉痛。在病榻中看望「右派活化石」林希翎,56歲的老人家希望建一間反右博物館,「我都想做一個六四網上紀念館。見到佢,覺得同病相憐」。
還是游順釗最明白她的心靈重創,為她寫下詩句「風雨之夜」:「你該慶幸活着回來,可有人奇怪你還常流着淚!不是早有詩人說過,是因愛這土地愛得太深沉?」「我曾經唔出聲,但係家會覺得,唔出聲就係幫兇!」記者的筆鋒,再次出鞘,趁六四20周年,寫下《回家》、《廣場活碑──一個香港女記者眼中的六四》等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