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普 文化評論人
最近,香港上映一部名叫《巾幗梟雄》的電視劇,故事以清朝咸豐年間江蘇無錫慶豐年米業、蔣家、青幫、蝗禍、戰亂為題材,人物性格刻畫深刻,劇情變化引人入勝。其中有一段故事,講到大少爺必文買兇刺殺柴九,沉屍湖底,必文的生母鳳儀知情後蓄意包庇,大掌櫃祥發叔隱瞞不報。然而,四奶奶寶琦明查暗訪,發現真相,並讓必文有足夠時間和機會懺悔認罪,必文不知悔改,最後寶琦在千鈞一髮之際,公開揭發必文罪行,大快人心。柴九大難不死,計劃報仇,要以同樣方法殺害必文,終被寶琦制止。
有人堅拒認罪伏法
這段故事生動地呈現出社會面對殺人兇手的不同態度。在現實生活中,殺人兇手逍遙法外,有人會包庇縱容,有人會疾呼兇手血債血償,不需要他道歉,不需要他接受法律制裁,本身已夠正氣凜然。今年是六四事件的二十周年,反思這兩種各走極端的對待歷史態度,豈不感慨。
二十年前,有一小撮人,酷似劇中的必文,有組織、有預謀地殺人,更殺了不只一個人。與此同時,有一類人,跟殺人兇手卻有着一條不能割斷的情感紐帶,硬將民族、國家、政府、共產黨、領導人(百姓、無錫、慶豐年、蔣家祖先、長子嫡孫)視為同義詞,繼而在民族至上(實情是領導人至上)的旗幟下,吹響敵我矛盾的鬥爭號角。鳳儀說:「唔係你死就我亡,唔係魚死就網破」,「佢話贊成,我哋話反對,佢話反對,我哋就贊成」。這些金句,正反映出他們堅拒認罪伏法的決絕態度。
另有一類人,對權威沒有情感,但覺得權威可帶來榮華富貴,因而在體制內外,分別以秘密黨員、親共政團、人大、政協、議員等各種身份,長期接受權威所提供的物質與非物質酬勞,繼而鸚鵡學舌,拒絕緝兇,跟劇中的地方貪官、青幫彭鏗,本質上沒有兩樣。鬼話更是一籮筐:殺人證據不足嘛!有不得已的苦衷嘛!為了國家(米業)穩定發展嘛!香港有個政黨更厲害,不管你要討論甚麼,只識連環噴發一大堆空言廢語:理性、持平、務實、進取、專業、和諧、有承擔、向前看、循序漸進、按實際情況、是其是非其非、不會為反對而反對。真是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相反地,面對必文的殺人暴行,也有人溫存良知和勇氣,但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一、怒目金剛型:柴九是受害人,差點被殺,誓要血讎相報,以命償命。二、慈眉菩薩型:寶琦為柴九打抱不平,冷靜搜集證據(就六四而言,包括人證、物證、照片、錄像、趙紫陽的回憶錄和錄音、楊繼繩與宗鳳鳴等作家著作等),給必文認罪改過的充份機會(就六四而言,中共已有二十年認罪機會),最後忍無可忍,公佈殺人罪行,要求嚴懲兇手(當然必先有司法機關能秉公辦案),但另一方面卻堅決阻止柴九殺害必文。
不再仇恨緩解心結
類比到六四事件上,寶琦的要求無異於要求兇手做到三點:道歉認罪、賠償苦主、接受制裁,並以此三者為先決條件,勸喻因六四屠城而殘廢、輟學、喪偶、喪父、喪子、受虐待、受排擠的人民,能拒絕以牙還牙,以命償命,寃寃相報,不再心存仇恨,忍痛含淚,鬱鬱寡歡,讓心結得以緩解,讓社會復歸和諧。
寶琦的做法,才是解開國人六四心結的康莊坦途,否則一旦人民怨氣升溫,政權的結局會否和劇中的必文一樣,亦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