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了,縱然天安門廣場上的血迹已經乾透,也有無恥之徒刻意淡忘事件,但當年的血腥鎮壓,始終存在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國人的腦海。無數導演們飽受了六四的衝擊,利用光與影記錄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歷史,表達對殘暴當權者的不滿,以及期盼着六四平反的一天來臨。
撰文:李全
(一)直搗主題
《沒有太陽的日子》(1990)
由舒琪執導的紀錄片《沒有太陽的日子》,是一部以六四為題材的本地製作。舒琪原本只想採訪歌手侯德健,但六四事件發生後,他決定改為拍攝六四對港人的影響,並訪問了導演張堅庭、侯孝賢、編劇文雋以及葉德嫻等,了解他們對事件的看法。電影沒有公開放映,僅以錄影帶方式發行,90年更獲得柏林影展天主教人道獎。
《天安門》(TheGateofHeavenlyPeace)(1995)
外國人看中國歷史,或許多一份理性與客觀。李察哥頓(RichardGordan)和卡瑪韓丁(CarmaHinton),組合幾段珍貴的訪問片段,包括柴玲於六四前跟美國記者訪問、學者戴晴、劉曉波、吾爾開希及台灣作曲家侯德健的訪問等,以及新聞片段,以多角度講述六四的始末及經過。
(二)穿插片段
《頤和園》(2006)
作為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代表人物的婁燁,06年拍攝了涉及六四題材的《頤和園》,由於未通過內地審批便將之送往康城參展,結果違反內地「電影管理條例」規定,慘被禁止拍片五年,剛在康城得獎的電影《春風沉醉的晚上》也是偷偷地拍下。《頤和園》故事發生在1989年,男女主角經常在頤和園約會,六四事件發生時兩人剛剛分手,而片中便穿插了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片段。
《省港旗兵第四集——地下通道》(1990)
89年後借題發揮的電影不少,但整齣以六四為故事背景的電影則甚為罕見。由麥當雄、蕭若元編劇的《省港旗兵第四集——地下通道》,故事講述六四事件後,「聲援會」為協助青年民運領袖逃亡海外,遂聘請了徐錦江為首的省港旗兵協助,其實是「黃雀行動」。電影開首三分鐘全是六四新聞片段,包括學生絕食、香港百萬人遊行示威、北京戒嚴、直升機在高空盤旋、以及解放軍跑步等經典畫面。
《新古惑仔之少年激鬪篇》(1996)
以黑幫為題材、劉偉強執導的《新古惑仔之少年激鬪篇》,巧妙地將六四片段以平行剪接(parallelediting)穿插入洪興和東星兩幫會廝殺之中,批判六四鎮壓猶如黑幫毆鬥般血腥。這邊廂謝霆鋒飾演的仔南避過一刀,鏡頭一轉見大型坦克駛過天安門廣場,然後畫面是倒在血泊中的蠱惑仔,叠印字幕(overlaptitle)寫上「有人為了爭取民主自由而流血!有人為了個人理想而流血!有人不知為了甚麼而流血!」政治批判性極為強烈,也諷刺蠱惑仔的愚行。
《舞牛》(1990)
六四的新聞片段是歷史的證明,導演利用真實片段來說故事,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營造的震撼力更大。方育平的《舞牛》講述黃秋生飾演的舞蹈家阿牛,因事業和感情受挫放棄了舞蹈。故事末段,六四慘劇發生,反共情緒燃燒了阿牛心中的熱血,遂在中環表演街頭舞劇,高呼「民主不死,自由萬歲」,以身體語言表達對中共的不滿。
(三)曲線影射
《專釣大鱷》(1989)
「李棚,你仆街喇!」張國強雙手一鬆,將名為李棚的匪徒從天台丟下樓,乾淨利落,大快人心。
當年不少導演借電影對中共表達強烈控訴,「李鵬」、「鄧李楊」等成為了典型奸角名字。王晶執導的警匪喜劇《專釣大鱷》也來諷刺一番,戲中李棚一句對白最為經典:「你放心,我李棚敢用人格擔保,上面一個人都冇死到。」
《喋血街頭》(1990)
《英雄本色III之夕陽之歌》(1989)
不少導演利用意識形態去表達對六四鎮壓的不滿,吳宇森執導的《喋血街頭》便是其一。故事講述梁朝偉飾演的阿B經歷香港六七暴動後逃到越南。其中一幕越南市民在街上和平示威,高呼着「不要戰爭,只要和平」(圖),其時有市民以血肉之軀擋着迎面而來的坦克,令人憶起王維林在長安大街擋着坦克的經典一幕,然後鏡頭剪接阿B憶起六七暴動驚心動魄的情景,感到極之憤怒。吳宇森便是運用主題蒙太奇(thematicmontage)的剪接法,令觀眾聯想起六四。至於徐克的《英雄本色III之夕陽之歌》也採用了類似的手法表達控訴,影片中出現多幕坦克鏡頭,全因中國人對坦克始終存在着說不出的恐懼。
(四)敏感畫面
《十分鍾情》(2008)
香港回歸後,創作自由逐漸被打壓,六四更是不可觸及的禁忌,就連含有疑似影射鎮壓的片段,也會隨時被刪。《十分鍾情》由10位導演一人拍10分鐘短片組成,其中鍾繼昌的《愛的光環》(圖)講述一女孩子失戀10次,最後被巨人踩死,怎料有人認為這一幕影射坦克鎮壓,結果不獲審批。《十分鍾情》得番90分鐘。
(五)淆底電影
《老港正傳》(2007)
由趙良駿執導的《老港正傳》,借黃秋生飾演的「老左」左向港在香港40年的經歷,回顧香港半個世紀的變遷。然而,電影以香港左派為主幹,影片卻避談一切如文革、中英談判及六四事件等政治問題,有自我審查、討好中央之嫌,備受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