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做賓架的父親,投資理財是否較別人優勝?滙豐執行董事王冬勝於該行「理財小百科」活動中分享親子理財心得,他說「有知識才投資」,所以即使兒子已18歲,但只可作有限度選擇,未可自由投資。
記者:余美玉
王冬勝說,有知識才投資,而投資所需的知識,就是掌握資訊,對投資目標有一定了解。他指出,教導小朋友理財,一切以資訊為本。他認為新一代雖然聰明,但思想不夠宏觀。要擴闊子女視野,王冬勝說,家長應透過留意國際金融及時事,提升個人世界觀,他建議看《金融時報》或《華爾街日報》等外國報章,吸收國際知識,才可教導子女。
兒子18歲 未准自由投資
不過「一味讀書聽理論,小朋友好快唔記得,要將理論套在世界新聞、生活細節上,先易記和實際。」他指出,不同年齡有不同教導方法。以中學生為例,學校或已灌輸經濟理論,父母可由身邊事物入手。如油價升跌或利率走勢,對生活的影響,盡量利用活生生的例子,「小朋友一如白紙,講得多自然入腦。」
至於年紀較小的小學生,可先灌輸金錢的概念及運用,建議家長與小朋友一起玩大富翁,透過遊戲的金錢交易、賺蝕,模擬現實世界的金錢流向及作用。
談到實戰,王冬勝會將子女的利是錢,買基金及存入銀行收息,他笑說:「即使利息近乎零,總好過蝕。」努力守護子女的財富之餘,他仍會給予孩子一定自由度,選擇將金錢用作儲蓄抑或投資。
子女買股前會作引導
「縱使仔女想投資,我會引導,但絕不能freehand(放任)。」他舉例,如子女想投資某股票,他會跟子女討論,為何揀選該股票?怎樣看該公司前景?跟子女一起深入了解公司財務及業務狀況。
對於坊間的學生股神,他笑指:「唔得唔得!如果係咁,我仲使出嚟做?」他堅持投資前,一定要熟悉市場,故認為年紀尚輕的子女,未有能力顯身手。
他又稱,香港生活富裕,部份小朋友視父母為提款機,過於物質化。王冬勝強調,「錢」並非代表一切,例如四川地震後,有很多港人捐錢,背後的關懷及愛心,亦同樣重要。
經驗:87年股災賺變蝕吸取教訓
王冬勝認為,一個人的投資取向,跟性格同出一轍,性格進取,投資時亦會如此,惟知識才可改變本性,所以一定要吸收資訊。另外,人生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投資策略,年輕時將本金80%用作投資,中年降至50%,老年至多用30%,其餘全是現金或較保守的資產。
王冬勝亦經過少年氣盛的階段,87股災時他以刀仔鋸大樹,結果投資由賺變蝕,但他認為是一件好事,否則會貪勝不知輸。吸收教訓,令他明白「唔熟唔食」,故之後所持的股票,離不開3家曾任職的銀行,試問其業務及前景,有誰比他更了解?
背景:小五留班覺悟勤讀書
曾任多家銀行高職、並着重知識的王冬勝,原來小時不愛讀書,並自揭是訓導室常客,經常「籐條炆豬肉」。如何由散懶變勤奮,轉捩點始於小五。王冬勝說:「我嗰時考尾三、四,升唔到班,睇住同學仔個個升班,好難再同佢哋玩,自己又大過新同學,好似大哥哥咁,過唔到自己嗰關。」
加上王冬勝見父母為供他讀書,死慳死抵,頓時醒悟,急起直追,努力讀書報答父母。
王冬勝小檔案
‧1980:花旗銀行副財務總裁
‧1996:花旗銀行北亞洲區營業、服務及銷售總監
‧1997:渣打銀行中港區個人銀行業務主管
‧2002:渣打銀行董事,負責大中華區業務
‧2005:滙豐集團總經理兼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執行董事
‧2007:滙豐銀行(中國)副董事長兼非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