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救市必須兼顧社會公平 - 李平

蘋論:救市必須兼顧社會公平 - 李平

為抗擊金融海嘯,中國政府繼去年提出四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後,救市措施一浪接一浪,從注重拉動內需、消費,到前日又出台穩定外需的六項措施,令中國經濟復蘇的「綠芽」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但是,這些救市措施都由政府官員及相關行業制訂,在國企與民企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貧富之間所造成的社會不公問題越來越突出,將威脅社會穩定和制約經濟持續發展。
中國的經濟改革是以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作為目標,加上政治改革一直滯後,官商勾結問題嚴重,社會公平、正義受到嚴重侵害。在金融海嘯冲擊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相比於衰退中的美、歐、日,已是一枝獨秀,至今年底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有機會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但是,能夠直接享受中國GDP增長成果的只是少數人,能夠直接從政府救市措施中受益的只是少數企業、少數人,社會公平問題仍被忽視。衡量貧富差距的堅尼指數在中國已達到0.5左右,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當局在2006年已研擬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但受阻於利益集團,迄今未能出台,與當局所謂維穩(維護社會穩定)目標背道而馳,打壓異見聲音、打壓異見人士和上訪寃民反而成為維穩重點。
中國近期頻頻出招刺激經濟增長,以免社會矛盾激化,但救市措施的公平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四萬億元救市計劃及十大行業振興計劃中,直接受益的基本上是國有大型企業,令一些壟斷行業可坐享更高利潤。但是,國有企業只解決了6,400萬人口就業,約佔城鎮從業人員的22%,即絕大多數城市人口及農村人口,並不能直接從中得益。
着眼於刺激農民消費、開拓農村市場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計劃,衍生的社會不公更為嚴重。國務院規定,對農民購買家電下鄉產品給予售價13%補貼,購買汽車及電單車給予10%補貼。每戶可購買兩台享有補貼的電單車及各式家電,包括電腦、空調機、熱水器等。但是,下鄉家電在限價政策下多數是低端產品,供應商招標卻門檻過高、時間過短,等於把眾多小品牌家電廠排擠出農村市場,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爭。
更惹非議的是,農民在享受購買家電、汽車補貼時出現的不公平問題。其一,農民可以享有補貼,城鎮的貧民為甚麼不可以享有補貼?其二,有些富裕的農戶可以購買兩台電單車或兩台電器,但貧困的農戶根本連一台都買不起,結果是富人可以享有國家補貼,窮人則得不到補貼。其三,湖南等省分已出現農民購買電器、獲得補貼後再轉手賣到城鎮的情況,這豈是公平之舉?
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增長已付出了社會公平的沉重代價,如今刺激經濟增長不應再只給特定行業、特定企業、特定人士帶來利益,否則只會加劇社會衝突。中國救市過程中出現的社會不公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官員閉門造車的決策體制造成的,而且在政策的實施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管,因此,當局必須從體制上反思救市的社會公平問題,並加快出台收入制度改革方案,合理分配國家利益與民眾利益、城鎮居民利益與農村居民利益、富有階層利益貧困階層利益。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