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評山下:增人民幣存量 利香港發展 - 黃元山

貸評山下:增人民幣存量 利香港發展 - 黃元山

環顧美國、歐洲、日本、澳洲,債券市場是金融市場重要基石。香港經濟相對細小,而且香港銀行和企業發債的需求不高,難以達至規模效益,解決的出路非依靠內地的發行者和投資者不可。
由於內地銀行和企業的資產仍以人民幣為主,發債會以人民幣為主;而且隨着經濟力量日盛,在未來幾十年間,可以預期人民幣國債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但香港人民幣存量不足,會阻礙兩地債券市場融合、優勢互補。
入門經濟學,有需求就會供應,但亦有例子,有供應就能造就需求,而人民幣在香港的存量是其中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後者。

人民幣債有吸引力

人民幣在香港的存量,在升值的憧憬下,過往幾年錄得大幅增長,但增長速度在近期有明顯的回落。究其原因,除了是怕人民幣勢頭逆轉之外,亦是因為在香港可投資的人民幣產品不多,人民幣債券供不應求(現在只有寥寥數家內地銀行可在香港發人民幣債,不久將來可能包括數家香港知名銀行的內地分行),而人民幣存款利率一向偏低所致。
所以,可以預期,若能開放更多內地的銀行、企業、甚至地方政府,於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其中若干債券的利率回報會比現時人民幣存款、甚至是流通(雖然不大流通)於市面上的人民幣債為高。若然如此,這些債券的供應會對港人有吸引力,從而進一步刺激人民幣存量的增多。
當然,很多香港人仍會擔心人民幣有下調的壓力,包括出口下跌,不排除當局暗暗進行競爭性貶值(competitivedevaluation),但長遠來說,尤其是美元將會面對很多不明朗的因素,很多香港人都想「唔多唔少」揸些人民幣資產作為對冲。而且,隨着人民幣國際化,相信會有不少國際投資者希望有機會透過不同的渠道,參與這個市場的發展。

發行者可付較低息

現時,在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債券、現金,仍不到一千億,相對於國內逾十二萬億的債券總量,起碼要再翻幾番,才能算是跨過入場門檻。縱使如此,對於國內的發行者(無論是銀行、企業、地方政府)來說,來港發債應仍具吸引力,因為基於供求關係,所付的利息會比在國內發債為低。
由此看來,香港越多人民幣資產投資的機會,便會有越多人增持人民幣的數量,從而促進更多人民幣資產來港集資的動力,這個良性循環會有助香港促進債券市場的發展,提高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