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鄉味鄉情 - 鄧達智

鄉音鄉味鄉情 - 鄧達智

咀嚼母親用了大半個月時間準備,花上數天時間包紮,煲大半天時間始成的五月糉;她那一代人走的走,老的老,相信仍堅持親手做糉的婦娘只餘幾位,從此糉子隨月餅只餘酒家餅店的工業生產,鄉土滋味從此淡出。
鄉情不再又豈止糉子?鄉音、親情、風水、環境……無可奈何數十年間盡數飄零。
未知不幸還是幸,生長歲月於堅守傳統及摒棄傳統的交叉年代,從飲井水到水喉自來水,從火水燈大光燈到電燈,從祠堂前空地魚塘邊大榕樹鳳凰木水邊聚星樓乘涼到空調冷氣機,從北風呼呼的隆冬到忽冷忽熱季節亂龍,從一年難得幾次穿新衣服如今衣服多得未穿即棄,從家人守望相助至如今老人獨居孤零……社會演變進步當然十分好,上一代人想不到自五十年代至今的六十年間人情世故翻天覆地,回頭尋半分故舊溫情亦艱難。
堂弟昌宇比我更小幾年,一直隨父母居住市區,偶爾回來探望祖輩,對這片孕育世代近千年的土地能有幾分鄉情?相信我們各自的祖父都不能預見作為這家族的後人,回家只餘滿目陌生。五十甚至四十年前人們的思維不會跟一百年或更前有很大的分別,日出日落你看到村前一大片田土河野一直延伸到后海灣邊,不用晴朗的日子可一直遠眺至寶安那邊蛇口與南山。務農的,各自太陽未出之前已到達村前村後散佈四週廣袤肥美的田土。從商的,一般以村中墟集或元朗墟作大本營。唸書的,洋學堂是喇沙、皇仁、聖士提反;唸中文的私塾之後大概上省城;再深造?清朝已放洋上哈佛咯,不然考科舉做大人。民國之後穿上洋裝,宗教婚禮,求學生活寄居海外但鄉情仍濃,回家仍受到親厚禮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