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海油(883)董事長傅成玉昨首次透露,中海油下一步將要變成一家綜合性石油公司,母公司中海油總公司從今起5年內為此開始作準備,待股東有需求時,將培育成熟的中下游業務注入中海油。記者:龍婉嫻
傅成玉指出,今後中海油將多採取合作和直接收購資產方式,少透過公司收購去增加海外石油產量及儲量。他又承認,會擴大與台灣中油股份的合作,一起在中國以至全球範圍合作進行油氣勘探開發與投資。
多買資產 少收購公司
他說,雖然中海油的市盈率在一眾純上游勘探開發的上市公司中,已屬最高水平,但仍低於綜合性石油公司,故下一步中海油將要發展成一家綜合性石油公司;母公司今後5年內會做這方面的培育和注資準備,中海油股東也可透過總公司網站或年報了解集團旗下的中下游項目經營狀況。
傅成玉指出,目前母公司的中下游資產規模與中海油大致相等,無論液化天然氣、風電以至煉化業務都做得不錯,沒有一項是虧損的。至於剛投產不久的惠州1200萬噸煉化廠,雖然建設期較長,母公司在這方面也沒有經驗,但技術起步點較高,產品都是歐III及歐IV標準的成品油,員工也遠少於內地同業。
至於與台灣中油關係,他稱,中海油過往一直與對方有合作,而且關係十分融洽,今後將繼續在中國東南沿海及台灣海峽進行聯合勘探,並會將合作範圍擴大至全球,但沒有考慮過入股台灣中油。
對全年業績有信心
雖然現時許多中國公司熱衷於進行公司收購,反而中海油的名字很少在這一輪「走出去」熱潮中出現,傅成玉解釋,雖然中海油是機會主義,但上市公司不能「忽悠」(即不擇手段蒙騙)股東,要收購便要能為股東帶來增值,過往中海油收購的海外石油儲備每桶都不超過40美元,他相信,絕大部份中國公司都未做好管理外國公司的準備,中海油也盡量不以此方式收購海外石油產量與儲量。
談及國際油價走勢,他認為,目前每桶60美元的油價並非由需求帶動,只是美元近期回軟所致;過往油價狂飆是因美元太多,相反現時全球美元流動性仍不足,待1、2年內大家買夠美元,美元便會開始下跌,油價再度上升,然而今年內油價能守於50至60美元一桶便已不錯。由於過往數年中海油着力控制成本,去年底桶油全部成本只為19.78美元,遠低於國際約每桶40美元水平,加上今年產量會非常大,他對中海油全年業績仍有信心。
至於以紅籌身份回歸A股上市,他表示,會待當局政策制度完善後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