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天提出了總額達168億元的利民紓困措施。紓困,有濟急之意,他也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但市民真的有「困」嗎?當前的經濟困厄真的是逼在眉睫、不得不由政府出手去救急嗎?還是,政府另有其他考慮?
不到一個月前,在立法會通過的本年度財政預算案中,財爺剛剛拒絕了多位立法會議員提出的紓困措施,不到一個月,特首曾蔭權14日在立會即提出未來一個月會推出新一輪紓困,然後不到半個月,有關措施就出台了。不久前,財爺不是才說過,「近期數據已穩定下來,希望最壞情況已經過去,下半年經濟或可能好轉」嗎?實際上,從國際經濟層面來看,金融危機確實已告穩定,儘管衰退的步伐似仍未停下來。香港股市有緩慢上升趨勢,地產市道上揚,儘管失業率上升,出口下跌,但現在與較早時比,已不是最壞時刻。
從香港市民的生活情況來看,經濟基本上不算困厄。金融海嘯無疑使多數人有損失,雷曼債券亦使部分人失去一生積蓄,但大多數人的生活還過得去,也有足可以捱一段時期的銀行存款。公屋、公共醫療為多數市民提供社會保護網,綜援體系更保障了無以為生的人群的基本生活。因此,歷年的所謂紓困措施,輿論與市民都稱之為派糖。「糖」是多餘甜品,並非生活必需。
政府為甚麼要派糖?目的並非為利民紓困,而是以派糖手段來化解政治危機與壓力。
甚麼是近期的政治危機?最直接的就是公務員減薪,並由此而牽連到問責官員的減薪問題了。
根據薪酬趨勢調查,高級公務員的薪酬減幅應為5.38%。那麼,獨立於公務員制度之外的政治任命官員的薪酬減不減,減多少,曾特首提出了「共度時艱」,但沒有提減幅。若減得少過高級公務員,那麼不僅公務員不服氣,相信市民也罵聲載道。因為政治任命的官員,過去一段時間的表現實在太不像樣了。尤其是以高薪設置的副局政助,每年花幾千萬公帑,不但不知道他們做了甚麼,還不斷地出狀況,比如最近就出了蘇副局以名片代薪酬證明的濫權事故。那位由原來只領三萬月薪而一朝擔任政助就領十三萬的年輕人,市民完全不知道他有甚麼表現。因此,社會普遍認為,政治任命的高官薪酬應減兩成。
看來,要特首帶頭的高官減薪達到兩成這個幅度,是強其所難了。在這種情況下,甚麼「共度時艱」就變成一句空話,「時艱」到了自己頭上,就不予「共度」矣。於是,預計一公布問責高官的薪酬減幅(甚或不減),必民怨沸騰。為澆熄民怨的怒火,就要先灑灑水,這水嘛,就是急忙推出的紓困派糖措施。七一就快到了,澆點水應可減少一些市民上街。
種種紓困,都是短期措施,確實只是派糖。這種雨露均霑式派糖,對經濟的發展並無實際好處,可算是浪費公帑。比如給綜援戶發雙糧,難道綜援戶會受金融海嘯影響?他們與失業率上升有何關係?不要開玩笑了。
有利長期經濟發展的,應是減稅和取消一些稅項。且看取消遺產稅,香港即出現資產管理的新興行業;取消離岸基金課稅,各地資金即湧來香港;取消紅酒稅,很多大型酒商都到香港發展。08年利得稅和薪俸稅減1%,政府兩項稅收的收益均高過預期。
因此,派糖旨在為政府的政治減壓;減稅和刪除一些稅項才是長遠發展之道。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