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程車司機自稱他的家鄉是種茶的,但他也不知道台北市有一個茶葉公園。他說台北市不種茶,何來茶葉公園。帶我去的朋友說確有,並從網頁中查到,是在重慶北路二段,名叫「朝陽茶葉公園」,「朝陽」,像是大陸的名字。
公園很小,遍種茶樹,但主要是讓人識別而不是用來採摘焙茶葉的,因數量太少。我們走進一個閩南式的古樸建築,這是一家有一百一十九年歷史的老店,叫「有記名茶」。建築物應相當久遠了,在附近的新建大樓的圍繞下,後人不受重建大樓投入地產市場的利益所誘,堅持保留這古舊建築,單單這種作為就讓人感到,茶莊主人帶着一股對焙茶這古老行業的儍勁。
建築雖古舊,卻很乾淨清爽。「有記名茶」的英文名稱是WangTea,招待我們的是一個名叫王聖雯的年輕女孩,相信是創辦者的後人。她帶我們到古老焙茶的地方,看一個個炭窯的逐漸焙茶的過程。方法是百多年傳統的,工具也是舊有的,連數十年前裝運出口的箱子也保留着。在另一室,也裝置了最新的電腦操作的電焙爐。新舊兩種方式並用。女主人為我們示範了傳統泡茶的方法,讓我們品嘗了口頰留香的包種茶與頂級烏龍茶。
茶曾是福建、台灣的重要出口產品。英文Tea的發音,來自閩南語。現在台灣茶葉品質仍然是最好的,但價位較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下,出口反而下降了。但愛喝茶的人,包括大陸旅遊團,到台灣還是要買茶葉。
像王家堅持傳承古老行業的那股儍勁的人,在台灣還是不少的。白先勇的推展中國崑劇,林懷民的堅持搞雲門舞集,都是憑一股儍勁。台灣人有股儍勁,也許這就是台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