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拋腐蝕性液體事件的前一天,我在旺角同一個地點徘徊,要是遲一日去,可能被扔下來的毒湯淋滿一身也說不定,好彩,好彩。
去那裏,是考察年輕人吃些什麼東西,在登打士街有幾間糖水舖,大排長龍,借國內人語,「很火」。
最犀利那檔叫「貢茶」,只有一個一百多呎的舖位,商品當然不能在舖裏做,另有工廠。我看到工作人員把一大桶一大桶的糖水用車子運來,一天賣一兩千杯,絕對沒有問題。
這一再證明我的理論是對的:香港人到了台灣,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小吃,大餐廳反而少人光顧,它實在有特色,而且適合香港人的口味,不必花時間來習慣。
但香港年輕人認為老土的本地食物,也是永恒。像旁邊的「佳記」和「真美味」,一串串的燒賣、魚蛋、魷魚和大腸,皆受歡迎。還賣臭豆腐,雖然沒有從前那麼臭,但氣味已是個招牌,吸引不少年輕客。他們吃這種老土的東西,也會上癮。不,不應該說老土,而是好吃。
走過條街,有賣台麪米線的,用紙盒盛着,一碗碗舀起了就賣,一天也能有上千碗的生意可做。看見這家人一「火」,相同的又開了一間。香港人腦筋動得快,原來那家即刻轉型,賣炸雞塊去,炸雞塊沒什麼大道理,肯德基也有得賣,但一加了台灣做法的名堂,又賣個滿缽。
附近更有賣台灣涼麪的,用透明塑膠袋裝着,另有一袋袋的配料,檔口擺滿各種醬料,辣椒、蒜茸、芝麻等任添,顧客不少。
但這些所謂流行小食的東西,很快地被淘汰,客人一生厭就一個個離去,是必然的現象。
要做得長遠,應該引進台灣正統的魷魚、米糕、肉圓、五香糉、蝦捲和擔仔麪等等,它們都經得起時間考驗。更應該開的是福建菜館,它是台灣菜的老祖宗,香港人一定會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