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及熟悉京劇、崑曲的已故導演李翰祥,生前有一次跟我談話時提到:中國傳統戲曲在舞台上後繼有人,在舞台下後繼無人。
這是相當概括的觀察。由於內地「國家體制」不惜工本的培養,舞台上確實培養出具水準的京崑劇唱做唸打好演員,但舞台下的觀眾寥寥,年輕人只迷流行曲偶像歌手,不管唱得多麼刺耳,憑着音效、燈光及舞蹈場面,加上噱頭,還是讓年輕人如癡如醉。
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人類口述文化遺產,但在中國大陸,能欣賞崑曲的,多是老年人。而崑劇的名角,也多已垂垂老矣。由他們來扮演十多歲的少男少女角色,恐怕只能從「純藝術」的角度才看出「美」來。
出身台灣的小說家白先勇,多年來推動青春版崑劇,繼○四年的《牡丹亭》後,近又推出青春版的《玉簪記》。《牡丹亭》與《玉簪記》都說要「走進校園」,吸引年輕觀眾,由年輕演員擔綱,簡約雅緻的舞台設計與服裝,當然,所有的演員、琴師都是由「後繼有人」的大陸劇團擔任的,而演出場地就不僅在兩岸四地(包括澳門),也遠至美國西岸。據說校園中頗受歡迎。但有多少因素是來自白先勇的吸引力,則不得而知。
二十一日晚上,我受邀去台北看了《玉簪記》在台灣的首演。全場爆滿,也有不少年輕觀眾。白先勇說,「大陸有一流演員,台灣有一流觀眾。欣賞崑曲,台灣的內行觀眾最多。」也許是的,但內行觀眾會包括年輕觀眾嗎?
青春版崑劇,目的是吸引年輕人欣賞對他們陌生的傳統藝術之美。悲觀主義的俄國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世界將由美來拯救」。也許是的。只是我仍然悲觀地更認同文前所引李翰祥那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