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與國民教育 - 奕曦

六四與國民教育 - 奕曦

奕曦
自由撰稿人

六四發生至今已近二十周年。昔年百萬遊行的滿腔熱血,漸漸被新一代所遺忘。近來皇仁書院的高材生就認為當年民眾是受煽動搶軍火、燒軍車後才遭鎮壓的。然而更多年輕人只會冷冷地說:「六四那年我還沒出生!」「謙稱」自己沒評論資格,或說事情太久太遙遠了,而祖國的發展成績有目共睹,應放下歷史包袱云云。可見六四薪火相傳的主觀願望,正漸漸被官方「國民教育」所取代。

對敏感題材略去不提

去年,突破機構青年研究網絡小組就有關國民教育展開一項調查,發現只有一成學生表示老師有經常提及中國政治理念的知識。教育局在國民教育的理念中強調不會「只談成就,不談缺失」,提出從客觀建構(objectivelyconstituted)如神七升空的資料、奧運盛世的金牌榜等,以及主觀認受(subjectivelyfelt)如寫慰問信予四川地震孤兒等方面着手,建立對祖國的國民身份認同。
然而國民教育對一些敏感題材,如退役運動員飢寒交迫的晚年、豆腐渣工程等議題又略去不提;每周對着國旗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卻不知道填詞的田漢被打成「四條漢子」,慘被批鬥致死的往事。如此選擇地揀取割裂事件來發揚光大,到底是要培養一群對黨疼國愛感激流涕的順民,還是對祖國政治有獨立思考、有批判能力的新一代?
教育局指國民身份認同,是個人對國族(ethnicity)、文化(culture)和國家(state)的認同與歸屬感,然而環看現在所謂的國民教育,只是一次次矯情造作:或在校園內肅立奏國歌、或隨團北上交流、或參加一連串的祖國問答比賽等,課程從不全面介紹建政以來的歷史得失,只從感性角度讓學生感受「家國情懷」,又或默記背誦祖國名山大川的資料。如此只重單向灌輸,毫無討論空間的教育,不正是歷年教育改革者所不齒的嗎?天天訓示學生「愛國愛國」,猶如要學生抄寫「愛國」一百遍般令人厭倦煩躁的儀式,如何配稱「教育」之名?香港學生對八九民運的認識,從「屠城」、「事件」、「春夏間的風波」、到現在只是清場時「有啲問題」,正是愛國教育的「成果」。

新一代不重批判思考

新一代學生對政治是否冷感令人嘆息,然而更可怕的是,不重批判思考,只關注感性培育的中國式國民教育正是大國沙文主義的溫床,正如哲學家羅素所言:「愛國主義就是積極地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殺人並被殺。」盲目愛國後演化出來的沙文主義,容易令國民如義和團般自發攻擊某些國家,如抵制外國貨、衝進外國商店大肆搶掠、甚至強迫旁人跟隨他們的「愛國行動」,否則便不配稱為中國人云云。到最後,社會精力很容易沉醉於愛國定義爭論之上,輿論互指誰人不愛國,愛國情操成為攻擊對方的口實,又或以愛國表態作為獲取更多名利的無恥工具。
政府對推動國民教育的決心是無可置疑的,然而要辦好國情教育,則必須正視歷史,落實不「只談成就,不談缺失」的方針,而不是口惠而實不至地報喜不報憂,只讓學生背誦祖國的光榮事迹。否則,沒有國民身份認同的香港,永遠都只會是中國的殖民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