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老鷹的故事,很多教友應該不會陌生,在教會時常可以聽到。
跟別的鳥類不一樣,鷹不是邊脫毛邊換毛的,牠必須等待身上所有的毛都掉光了,才能獲得新的羽毛。這個過程至鷹四十歲時尤為痛苦。此時,鷹的爪子和啄都開始老化,羽毛則因積滿塵世污垢而變得沉重,令牠的飛翔能力大打折扣。所以,鷹必須用一百五十天的時間讓自己脫胎換骨。
懸崖上的鷹,用啄撞崖直至脫落,然後,耐心等待新的啄長出來,用新的啄一根一根拔光自己的指甲。到新的指甲長出來後,則用它來拔羽毛……
整個過程長達一百五十天,鷹要忍受的,不但是凌遲般的劇痛,還有寂寞。行刑者正是被行刑者本身,無法想像要有多麼堅強的意志才能堅持到底。
一百五十天的劇痛,換來的是堅硬的啄、銳利的爪,以及駕雲馭風的翅膀,那是一隻鷹未來三十年的生存保障。和三十年有尊嚴的生命相比,一百五十天的痛,即使是劇痛,也可算是陣痛。
這故事給我們許多啟示,令我最着迷的是,一百五十天之中,鷹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面對虛弱醜陋的自己,有沒有片刻的掙扎和退縮?有沒有想過放棄?或者,有沒有一些鷹,真的半途而廢,以致毫無尊嚴地曝屍在懸崖上?
像生命最初的誕生伴隨着陣痛而來,沒有陣痛就沒有新生,劇痛之後,便是祝福。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