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流浪的孩子期盼回家。一群流亡海外的六四民運人士有國不能回,有家歸不得,受着最嚴酷的精神酷刑。繼年初的《回家》後,「我要回家運動」在六四20周年前夕,推出《再回家》文集,以及隨書附上的六四紀錄片《流浪的孩子》。逾20名流亡者在書中、片裏訴說過去20年的經歷,流露內心對重回家鄉的盼望,更為這段平反無期的歷史作見證。
項小吉別母逃亡成永訣
《再回家》內載有不同民運人士的流亡經歷,項小吉的故事是其中一個與雙親再會無期的典型。八九學運期間擔任北京高校學生對話代表團召集人的他,六四屠城後難逃被通緝的命運,逃亡期間他曾悄悄趕回南昌拜別母親,母親不斷催促他趕快離開,沒想到臨走前回頭一瞥卻成永訣,成為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項小吉坦言,逃亡美國後,書信成為與家人唯一維繫,每天都渴望在信箱中收到家人的來函。不過,他的回信卻往往未能順利送抵家鄉的母親手中,多次在審查期間被撕毀再退回。後來,母親在老人抑鬱病下離開人世,項小吉思憶成病,有一段很長的日子,需要服食抗抑鬱藥物。
此外,能夠回國的民運人士,往往要接受不合理的條件。
八九民運期間負責北京工人聯合會廣播工作的呂京花,闊別國土10年後,以妥協換取回國為母親奔喪的權利,她說:「常常聽海外流亡人士說,回國回鄉不自由,可沒想過達到如斯程度。」甫踏出機艙她已被專人貼身監視,「你上廁所,她也跟着你……你蹲下來小解,她也蹲下來,特惡心!」她爸爸在之後一年離世,但中國未有向她發出簽證;到姑姑過世,她也不敢申請回國。
文集紀錄片為傳承下代
「我要回家運動」主席朱耀明牧師表示,運動是一個艱難的開始,在編製文集及紀錄片時困難重重,目標是盡力保存親歷六四的流亡者的片段。3,000本《再回家》文集及5,000隻《流浪的孩子》光碟,部份會於本周四公開發售,部份會送到學校及圖書館保存,「我哋做文集同紀錄片嘅最大目的,係傳承下一代。」
內地生:望六四資訊傳大陸
【本報訊】六四紀錄片《流浪的孩子》昨日舉行首映及分享會,吸引超過200名市民到場觀看,其中不乏在香港讀書生活的內地生,也有通識和中史科老師。他們都期望,藉着更多相關資料的發放,六四歷史真相能傳達給內地同胞,同時讓新一代對中國近代史有更深切的認識。
看畢全長一個多小時的完整版《流浪的孩子》後,台下觀眾爭相發表觀後感受,其中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位內地研究生指出,為港人能完整將六四流亡者的片段紀錄下來感到高興。
歷史科應多講近代史
他說,最難釋懷的是在內地的國人往往未能了解六四歷史真相,過去20年的教育幾乎替新一代完全抹去六四的歷史,期盼能從不同渠道將六四的資訊傳入內地,彌補這方面的缺憾。
一名編寫中學教科書的中史老師承認,有關六四的教材往往未能通過審核出版,令本港新一代接觸六四歷史的機會更少。對於未來新高中學制內設有歷史文化科,他有一個簡單的要求,「可唔可以多啲講近代史、清楚啲,特別係1949年後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