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翻看了摩根費曼(MorganFreeman)及積尼高遜兩位老戲骨主演的電影TheBucketList(玩轉身前事)。
所謂bucketlist是"thingstodobeforesomeonekicksthebucket"(意思是死前最想做的事)。近幾年不少暢銷書都以此為題材,例如死前必遊的五十個地方,死前必食的幾十道菜式,死前必看的五十本書……等。看到摩根費曼在賽車場遇上他的dreamcar(野馬350),一邊用手輕撫擦光亮的車身,一邊"Hello,darling"時的陶醉樣,所謂bucketlist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想,每個人除了有自己的bucketlist外,對摯愛的伴侶、親人、朋友會有另一個bucketlist,會有另外一大堆想跟他們做的「身前事」。
這堆「身前事」也許不是甚麼驚天動地的事。例如想跟伴侶在希臘的沙灘散步,又或是開車從阿爾達(Alta)到歐洲的最北點Nordkapp;例如想跟愛小動物的母親參觀貓狗展,讓她可以好好撫摩那些別致有趣的小貓或乖乖聽命的狼狗;例如想跟好朋友再次浪遊中國大陸,重溫當年孭背囊、坐硬座快車遨遊北京、內蒙、杭州的事情……。
只是跟自己的bucketlist一樣,這一個對摯愛親朋的bucketlist也得坐言起行,也得有機會有時間做時盡快做,盡快試,到自己或摯愛kickthebucket還未做到的話,這個list將會成為空話,甚至成為終生的遺憾。即使你只想跟她散散步,到茶餐廳喝杯奶茶,替她點一根香煙也做不到;即使你只想替他添點酒,夾點餸也做不到。能做的是在心裏暗自懊悔與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