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富論:從「心理賬戶」談投資策略

暢談富論:從「心理賬戶」談投資策略

從2007年中開始至今的金融風暴席捲各地,全球股票、債券與商品市場無一倖免,均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超級震盪,投資者的心情也如同乘坐雲霄飛車一般,跟着忽上忽下。在市場動盪不安時,投資者對於投資風險的意識較平日來得高漲,但投資者對於不同投資產品的風險所抱持的態度,是否一視同仁呢?
投資心理學者分析,投資者對於風險往往有超過一種以上的解讀。自認對某些投資項目的風險承受度較低,但又對於另一些投資項目,有較高的風險承受度。例如,大部份的投資者較不願將生活必需的資金投資在高風險產品上,冒着損失本金的可能;相反的,若這筆錢是閒錢,用途應非生活必需,投資者便較願意將錢放在較高風險的投資產品。在行為投資學上,這就稱為「心理賬戶」。

多重投資應對不同目標

為滿足投資者心理上與實際上的財務需求,不同於傳統財務學上的單一投資目標、單一投資策略,投資心理學家建議,投資者應該根據不同的投資目標,設定相對應的風險承受度,最後根據目標與風險承受度這兩大面向擬定出務實的投資策略。也就是說,一個有着多重投資目標的投資者,會有超過一個以上的投資策略,或多個相對應的投資組合。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投資者僅有兩個投資目標,第一:投資組合必須能提供定期且穩定的收入足夠支付退休後的基本生活;第二:投資組合具有高度增值空間,可滿足投資者每年出國度假、海外置產等其他非必要性的支出。由於第一個投資目標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風險承受度相當小,所以投資策略應要較為保守,也要優先於第二目標來規劃。
投資者應首先評估退休後生活所需的支出金額,接着量化風險的承擔能力,譬如:可接受的最高損失金額或年度化的標準差等,然後將此金額投資在可承擔風險的投資商品上,以退休需求來說,一般會投資在較為保守的債券或債券基金上。投資者在滿足第一項目標後,便可以將餘下的資金依據相同程序擬定滿足第二目標的投資策略,譬如投資在較高風險的股票基金上。
投資者的心情、對投資產品的態度,往往會隨市場的變化而起伏不定,要避免因一時情緒反應做出的誤判或可能懊悔的投資決定,投資者在投資之初,就應先擬定明確的目標,做出完善的理財規劃,適度將投資的決定授權給專業經理人,更最重要的是,堅持長期投資的原則。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