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括中國4月份的經濟數據,出口下跌22.6%,較3月份擴大,工業生產值增速放緩,用電量亦減少,雖未如3月份一面倒指向經濟多方面的恢復增長趨勢,但內地零售銷售4月份按年增長14.8%,1-4月固定投資增加30%,並主要由基建投資推動。作為經濟先行指標的4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早前已率先公佈為53.5,是連續第五個月上升。
筆者相信不但是中國上半年的經濟成長動力需靠內需支持,於今年餘下的時間,若外圍以美國為首的經濟狀況仍未能走出谷底,而未來數據又顯示復蘇動力不足,考慮到今個財政年度赤字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仍不到3%,中央仍可再加大財政刺激。因此,今年中國經濟將繼續由投資而非出口,作為推動增長的主要動力。
最終由內需消費主導
事實上,在全球經濟陷入困境的情況下,正加速了中國經濟模式的轉型。中國過去對出口、製造業及資本投資較為依賴,但今後中央投資將集中於基建項目,而非面對產能過剩、能源耗費量高的產業。中國最終亦需要推進由投資、資本開支為主導,轉型向內需、消費主導的經濟模式。
中國儲蓄率偏高的原因之一是醫療保健制度不足以令人民安心消費;中央今年定下三年內完善有關制度,使醫療保健覆蓋對全民的保障,為刺激消費的重要一步。
近日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由低位回升,周期性行業如航運、天然資源類股亦緊隨急速升勢。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逐步消除,即將受惠的行業將擴展至潔淨能源、環保、製藥、醫療、服務等關係到民生行業的增長空間仍很大,而此類股份於A股的覆蓋面較多。早於經濟數據反映中國經濟恢復較快增長預期之前,內地股市及中資股已率先於去年10月尾築底,上海A股由去年低位至今升56%,國企指數同期升逾倍,令部份H股如保險、資源股表現優於同時有A股上市的股份或是AH股溢價已收窄。
A股行業覆蓋面較佳
各地政府增加流動性的措施,使游資輪流對包括台灣、印度等地區股市造成支持。國際資金流走或避險情緒的突變,可能對已累積一定升幅的地區股市造成較大壓力,尤其除中國以外,普遍地區首季GDP增長狀況仍欠佳。
反之,內地股市受惠自去年底開始,中央調整貨幣政策,鼓勵銀行增加放貸,料未來半年中央仍會維持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其間將改進信貸結構,避免新增貸款集中短期融資,而非支持經濟增長的較長期投資項目上。
人民幣近期保持中央所希望的平穩走勢,雖可助減低出口受到的打擊,但NDF市場於目前美元危機深化底下只反映未來12個月人民幣可能升值1%,故短期內人民幣升值預期可能再次升溫。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潘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