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薩克達在加時後擊敗雲達不來梅,奪得烏克蘭球隊的首個歐洲賽錦標,歐洲足協盃亦正式成為了歷史名詞,來屆改制後,將以「歐霸聯賽」(編按:本報暫稱作EuropaLeague)名義面世,揭開新一頁。
末代歐協盃由薩克達奪得,承接上屆冠軍辛尼特,有兩個相同之處。這兩支隊伍都並非傳統勁旅,卻破天荒取得錦標;其次是兩隊都來自東歐,一改過去西歐壟斷的局面。若再加上05年的冠軍莫斯科中央陸軍,足協盃的最後5屆盟主,便有3隊具備上述的兩個相同點。
這樣的情況看似巧合,卻顯示出西歐列強在應付歐協盃時捉襟見肘,而東歐球隊的走勢卻不斷冒升。當然這樣的分析有武斷成份,像不來梅於決賽一役,靈魂人物迪亞高若能上陣,戰果或會改寫,但潛在因素卻不能忽視。
紆尊降貴輕敵難免
首要的潛在因素,是近年西歐主要聯賽的競爭越趨激烈,球隊要應付的賽事確實太多。球隊在最初的組軍階段,若以歐協盃及國內聯賽為依歸,投資不可能像參與歐聯的班霸般大,在應付兩邊戰線時,就難同時兼顧。結果在進入直路階段,往往出現兵疲現象。烏甸尼斯傷了一個迪拿達利,就直接斷送了前程。
至於從歐聯降格的西歐球隊,由16強開始加入角逐,本來組軍時以歐聯為目標,兵力較強,質素較高。但加入這淘汰賽階段時,也正是國內聯賽的關鍵時刻,為爭標、為保來屆歐聯席位,也是場場硬仗;加上對歐洲豪門來說,歐協盃多少有點雞肋味,間中出現輕敵心情,慘遭淘汰也不為奇。去屆的拜仁,今屆的AC,都有這種情況。
相反地,東歐國家像俄羅斯或烏克蘭,國內聯賽只有16支球隊角逐,比賽並不頻密,壓力較小,而更能專注於備戰歐洲賽事;加上近年東歐諸國經濟改善,球會漸有財力買入高質外援,而這些外援亦正好以歐洲賽的舞台作跳板,吸引班霸垂青。薩克達決賽中的入球功臣都來自巴西,正是典型例子。
改制後的「歐霸聯賽」,沒有了歐聯降格參與的球隊,參賽隊伍在組軍前,都以歐霸錦標為目的,確較公平。但西歐聯賽的頻密賽程與劇烈拼鬥,未有稍減。而東歐球隊在歐協盃末期紛紛嘗過甜頭,相信會繼續有備而來。局面會否改變,要從比賽中找答案了。
潘源良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