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學生,只為在打電玩打了十多小時打到興起時,橫遭祖母下停玩令,不接旨就算了,居然就地跑去自殺。這不是個別事件,連報章標題都冠以「又一」二字。像這樣一起又一起的事件,新聞價值可能比不上劇情峰迴路轉的爭產案,因為真的不算甚麼新聞。但說到爭產案的奇情,卻又比不上此類自殺案的詭異處。
僅從受編輯垂青而得以見報的例子,便足以讓人訝異,新一代尋死覓活的理由,越來越不可思議,比《拍案驚奇》更離奇。是這個社會的成長環境出了甚麼問題,讓下一代的情緒如此不能自控,對重於泰山的天大事無動於衷,對輕於鴻毛的不如意事卻無法承受?
當下,教育工作者忙於與教育局在教育語言微調方案上角力,可別忘了心與智的並行發展。在教學政策上爭議折騰了那麼多年,其中一個重點是如何提高學生的英文水平。恕我不負責任地說,有心學好英語,即使教育政策怎麼亂搞混,把看英文電影及報章變成習慣,底子也不會差到哪裏去。任何有上進心或被形勢逼出上進心的人,自能不囿於上課時教甚麼、怎樣教。關鍵就在於有沒有心,可惜如此多的心,連生存的意願都可以隨便放棄,該灑脫時不放下,該執着的又輕率;想這些讓人無以名狀的心,懂得為求存而自力爭氣,誰敢審慎樂觀?
操得一口利索的甲級英語,卻操練不到健康情況及格的心,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對教育局的政策也不過是白操心。有了及格的心,只要還有好奇心,自愛心,想學甚麼自然會得自學。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