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稱讚將退休的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是能幹(effective)的央行行長之一。這個評語雖然不免有些捧場話的意味,但以香港這樣一個規模有限的經濟體來說,任志剛既成功保衞了經常成為外滙炒家目標的聯繫滙率制度式貨幣發行局制度(CurrencyBoardSystem),又以非比尋常的手段──大手入市購買港股──擊退炒家,成功維護聯滙及金融體系穩定。大國央行行長或財金官員對任總另眼相看並不奇怪。
要數有能力、有成績的央行行長,心中還有兩個人選。其一是格老的前輩伏爾克(PaulVolcker),其二是九十年代初任德國聯邦銀行(GermanBundesbank)總裁的史萊辛格(HelmutSchlesinger)。
伏爾克這位八十年代初任聯儲局主席的金融大老的威水史已有不少人說過,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痛下殺手,以特高利率把長期困擾美國的高通脹、滯脹趕盡殺絕,令美國經濟回復健康。列根總統一九八四年以"MorninginAmerica"形容美國經濟重生,而伏爾克就是這次重生的真正幕後英雄。
史萊辛格這個名字大家也許有點陌生。他自九一年起出任德國央行(德國聯邦銀行)總裁。那個時候由於德國總理科爾不顧經濟情勢及後果,大手筆宣佈以一兌一的滙率讓剛投入德國懷抱的東德人兌換手上的東德貨幣為德國馬克,又宣佈向東德地區作出巨額投資。這些只求政治效果不計代價的政策令統一後的德國面對沉重的財政負擔及通脹壓力。
要知道自上世紀二十年代發生超級通脹以後,通脹已成為德國一代一代人的公敵,德國央行成立的唯一目標及憲制責任就是要保持貨幣穩定,防止高通脹捲土重來。史萊辛格沒有手軟,不斷調高德國的利率以減少貨幣供應;即使高息令德國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令四百萬工人失業,令歐洲共同體多國同時陷入困境,令初生的歐洲貨幣體系瀕臨崩潰也不肯改變強硬的反通脹政策。最後英國終因熬不住高利率帶來的經濟陣痛而退出歐洲貨幣體系,英鎊幾天內貶值百分之十五以上。英國小報曾因此而把史萊辛格醜化為納粹分子。
然而也因為史萊辛格在這關鍵時刻堅守反通脹的宗旨,德國沒有因為統一而出現高通脹,物價長期保持平穩。可以說,史萊辛格在地雷處處、政經壓力驚人下仍能貫徹德國央行的目標。他肯定是最effcetive的央行行長。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