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犬女」一詞源自日本作家酒井順子的作品《敗犬的遠吠》,作者以婚與不婚論斷女人的成敗。認為女人即使美麗而能幹,只要過了適婚年齡而不婚,就是敗犬。相反,平庸無能的女人,只要設法把自己嫁出去了,就是勝犬。酒井順子所理解的適婚年齡,當然不是汪阿姐的嫁期六十一,而是六十一的一半。
「敗犬女」一詞讓我聯想到一宗大陸趣聞,某地相親會推出大齡青年專場後,現場湧進兩百多個替兒女相親的父母,八個女人搶奪一個男人,爭着要做他的岳母。她們的女兒條件都不差,有大學教師,也有醫生,有的還具博士銜頭,最大的問題是全部年過三十。有三十三歲的「大齡」女碩士說,未來的另一半只要月入兩千便可。看來在結婚論成敗這一點上,中日女人所見略同,為做勝犬不惜賤價而沽。
說到底,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觀念的開放都不能真正消弭男女不平等現象,因為女人永遠只能對男人活到老生到老的生理構造興歎,三十歲之後,女人的生育能力隨年齡而遞減,對不育的恐懼則隨年齡而遞增,無論事業多麼成功,女人都不能排遣這種恐懼,因為渴望做母親是每個女人與生俱來的天性。
只是,為婚而婚卻不是人生真正的勝局,日本另一個流行詞是「Aro-Four」,這個詞是英文「Around40」的縮寫,指四十左右的女人,她們有事業、有家庭,經歷了泡沫經濟高峯期後,她們的家庭卻也像一堆泡沫似,讓她們疑真疑幻,不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