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代表全體香港人,但是從本欄開始至今,我相信大家會同意,由今年3月中開始,環球主要股市正步入漫長的大型上落市。若這個看法正確,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判斷上落市的波幅區間?
我曾經在個人博客內指出,今年恒指最大波幅可達9000至18000,主要波幅落在12000至16000。在4月中接受電台訪問時將下限區間上移至12000點,上限維持不變。豬流感後因應外圍市場情緒好轉,將主要波幅定於14000至18000,假如游資太多,市場可以升至20000點或稍高水平。目前正是游資太多不易估頂的時候,因此即使指數已升近主要波幅上限,對淡倉特別有興趣的投資者,仍然應該忍手。
從估值及港股自07年10月至今的波幅慣性看,14000至18000這4000點範圍是正常波幅。若再細分,14000至16000可列為買貨區,16000至18000則是持貨區,升近或升越18000點時,可考慮沽出高財務槓桿股份。財務槓桿是一把雙刃劍,在市場已大幅反彈後,變成賠率低風險高的投資。
高財務槓桿股優先沽
其他股份是否亦應該在18000點附近或之上全面清貨,要逐隻睇。我在2000年前後以「揀股不揀市」號召投資者入市買國企及工業股,後來成為大牛市中勇者的護身符,但恰當的應市口號早已變成「睇市不睇股」。相對於單邊市況,在目前大型上落市中,選股再度比測市重要。
以上的操作手法,正好是承認即使是全職的基金經理,亦只是摸着石頭過河。實際投資操作絕不應該打「一零九」孤注一擲式戰術,形勢有利可以打「二三五」,形勢不利轉打「五三二」,以確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現在我會打「三三四」陣式。
林少陽
以立投資管理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