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建築瘋狂年代 - 塵翎

告別建築瘋狂年代 - 塵翎

北京中央電視建築群起火,荷蘭建築大師RemKoolhaas聽着同事的現場匯報,把這場火比喻為一個建築時代的結束。
金融海嘯對大型建築項目影響巨大,大師如NormanFoster在俄羅斯的幾項工程全面停工,FrankGehry公司裁員,ZahaHadid的奇幻作品仍停留在草圖階段,老Koolhass也裁走了一些精英。中國是全世界最大工地,西方建築師大展鴻圖的草原,卻未必能吸納所有建築藍圖。或者如安藤忠雄所言,現在建築界最大問題是太多建築。大師簽名式地標作尤其飽和。
真的,從香港機場出發,在北京機場T3降落,只覺好悶,加上一些仿Foster的小型機場散佈地球不同角落,令人不禁問:大師會不會複製太多?是否還有別的飛行可能?物極必反,凡事太潮太爆太瘋,就要自動調整。大師年代終結,表示新人上場的機會開放。
譬如我更期待中國建築師上場,他們的文化背景可讓他們設計出更符合中國社會現場的建築。誰都不能否認,央視的兩條大腿,與北京甚至中國文化是割裂的。它就像從天而降的大怪獸,硬生生立足北京市中心,人民完全無法認同這是他們的建築。這種外置的權力系統展現,最終會引發本土離心與反叛。
是我的私心,像貝聿銘設計蘇州博物館就思考周密得多,既有現代性又不忘傳統呼喚,與城市的人與景契合自然。這是功力,也是文化修養。我也愛大師,但我想,新時代的新建築,需要更多人性與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