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別贈言:最易諉過於港交所周文耀怨港府、證監卸責

臨別贈言:最易諉過於港交所
周文耀怨港府、證監卸責

【本報訊】港交所(388)行政總裁周文耀明年4月離任,結束15年工作生涯。年初發生董事禁售期及收市U盤嘜價事件,令他百感交雜。臨別在即吐真言,他直指在政府、證監會及港交所三層架構下,有事發生,「最易諉過於港交所,但如果不能共同承擔責任,有事互相指摘,對市場會有不好的影響」,甚至拖慢發展。
記者:高淑嫻

周文耀昨日在台灣出席「兩岸三地ETF市場發展論壇」後接受訪問,他對於前證監會主席區偉賢早前批評上市委員會沒有問責,反應甚大。他強調,自己在上市委員會工作12年,曾與逾百名委員共事,相信每名委員均是真心為交易所及香港市場做事,對他們的工作予以肯定。

毋須改動制衡機制

「上市委員會肯定不是獨立王國」,周文耀指出,任何修例都要經過港交所與證監會行政人員研究,並長時間諮詢,推行與否最終由證監決定,這點已可證明上市委員會絕對有制衡。而且委員名單由一個獨立的提名委員會組成,成員分別來自政府及證監,這種提名形式亦屬於另一種制衡方式。他強調,上市委員會機制行之有效,強烈暗示毋須改動。
對於董事禁售期及U盤事件惹來批評,港交所每次都被推到台前,他昨直言「在三層架構下,最易諉過於港交所」。政府、證監及港交所三層架構過去20年行之有效,若發生混亂事件,應由三個層面的高層溝通清楚,共同承擔。「唔係有問題時,互相指摘」周文耀說時聲音溫和,實際是強而有力的一棒。

強調承擔與務實

他直言,香港要反思,「是否因為咁,過去廿年,香港發展慢咗呢?」中央政府最近講明,要上海在2020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正當大家擔心香港現時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會否被取代或失去競爭優勢,他拋出一句:「最緊要睇香港人collectively(集體)爭不爭氣。」有政策不擔保一定會成功,最終都要尊重市場,「資金係自由嘅,無人可以控制資金去邊」,但是「你亦不可以希望人哋唔發展」!
在接近一小時的訪問中,周文耀多次提到「共同承擔」一詞,可想而知,他在禁售期與U盤事件的感受有多深。他說,交易所惟有經一事長一智,包容些。雖然他絕口不提下任行政總裁應如何應對未來挑戰,但強調最重要是「承擔」與「務實」,不要喊口號或浮誇。香港長遠要考慮,要做一個怎樣的國際金融中心,形式上還是務實的?

不斷發展 ETF佔港成交僅3%

港交所(388)行政總裁周文耀昨透露,本港現有29隻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每日成交17至18億元,佔大市總成交3%,雖然ETF市場不斷發展,但交易所同時推出不同的投資產品,若ETF未來佔大市總成交比重至5%,已相當不俗。

滬快引入恒指ETF

據路透社資料,亞太區掛牌的ETF首季交易量,A50基金(2823)排第二,日均成交8.2億元,僅次於上海掛牌的華廈上證50,其日均成交16.7億元;盈富基金(2800)與恒生H股指數ETF(2828)分別排名第7及第8。
上海交易所副總經理劉嘯東透露,引入恒指、道指及MSCI日經指數ETF產品,已屆非常成熟階段,但仍有些法規要討論。這類ETF最初涉及QDII額度問題,但隨着審批額越來越大,壓力已大減。現正研究把兩個有QDII額度的基金結合,增投資額度推ETF產品。他盼滬深300的ETF可在深滬兩地掛牌。台灣證交所董事長薛琦指,台灣現有11隻台股ETF,望年底前引入多隻境外ETF,香港是首隻。

誤會頻生 投資術語三地不同

兩岸三地近期積極就ETF產品相互掛牌及市場發展進行溝通。不講不知,原來三地對ETF的中文名稱均不同,香港稱「上市交易所買賣基金」;內地叫「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台灣ETF則稱「股票型基金」。
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薛琦認同,目前三地很多投資產品及術語令人誤會。他笑言最初聽到港人稱認股權證作「窩輪」,還以為是「渦輪」。但ETF的三地名稱還好,至少字面相若。

誤以為窩輪是渦輪

他引台灣總統馬英九所說,兩岸領導人所用語言越來越近。薛琦發現,三地均稱「散戶」為「散戶」;「大戶」是「大戶」。但台灣投資者中有一個界別叫「菜欄族」,就是主婦股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