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北京應學趙紫陽 痛定思痛改弦更張 - 李平

蘋論:北京應學趙紫陽 痛定思痛改弦更張 - 李平

六四事件20周年前夕,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的錄音回憶錄面世,其意義不只在於披露更多事實、還原歷史真相,不只在於再現趙紫陽「拒絕做一個動員軍隊鎮壓學生的總書記」的人性光輝,更在於這位在獨裁政權中覺悟了的領袖痛定思痛,透過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向今日的當權者發出改弦更張的呼聲,為北京敲響暮鼓晨鐘。
參與趙紫陽錄音整理的前國家新聞出版署署長杜導正,在為回憶錄中文版《改革歷程》撰寫的序言中表示,趙紫陽曾經幾次懇切地對他說:「老杜,你知道我過去也是很左的。現在我痛定思痛,改弦更張。」的確,在中共建政後發起的反右派、公社化、大躍進、農村社教等極左性質的運動中,趙紫陽並不消極。但是,難能可貴的是,他後來,特別是擔任總理和總書記期間,脫離了極左思想的控制,在六四事件的歷史關頭,不顧個人生死榮辱,站在了人民一邊。
誠如杜導正所說,「痛定思痛、改弦更張」這八個字,貫穿趙紫陽回憶錄全書。
這位中共開明領袖對西方議會政治的推崇,對中國政制改革的呼籲,與今日民間主流輿論期望中國推行民主制度、而非要求打倒共產黨是切合的。如果以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惡化的現狀,同20年前相比,北京更是到了必須改弦更張的時刻。
當年觸發學生走上街頭要求民主的主要原因是官員腐敗。20年後,中國官場的貪腐依然,而且越來越多官員飽暖思淫慾,包二奶、養情婦之餘,還將魔爪伸向幼女、學生。貴州、浙江、四川等地近期都揭發官員嫖宿幼女或強姦女學生的案件,竟有官員只被罰款了事,如此玩弄國法,豈能不引爆民眾怒火?

司法被稱為社會公義的最後防線,但中國如今仍是黨大於法、權大於法,與宣稱的以法治國相去甚遠,以致各地官民衝突、警民衝突事件不斷。
再從經濟層面看,受金融海嘯冲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貧富分化的矛盾加快表面化。儘管在4萬億元投資刺激下,經濟復蘇的「綠芽」初生,但出口額依然大幅倒退、發電量持續減少、失業率持續上升,綠芽實在太過脆弱,總理溫家寶每周推出一項利好政策的策略,正漸漸失去對市場的吸引力和刺激作用。
而A股自去年10月開始暴升,與其說是風光無限,不如說是弱不禁風。自去年9月25日至昨日,上海和深圳兩個市場已有156個交易日沒有新股上市,一個失去集資功能的股市,就像一個被寵壞的獨生子女,有甚麼好炫耀?官員提都不敢提發行新股,惟恐股市下跌、股民鬧事,影響維穩(維護穩定)大政。
今年10月1日是中共建政60周年,當局為了建政慶典和大閱兵而拚命維穩,封殺異見聲音,鼓吹太平盛世,連企業上市集資也要推到10月之後,企圖以此迴避政治、經濟如同坐在火山口的現狀,實在是捨本逐末。北京是時候痛定思痛、改弦更張,是時候加快推行政治和經濟的同步改革,是時候從政治制度上解決官員的貪、淫問題,是時候落實趙紫陽倡議的黨內民主、新聞自由、議會民主。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