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嗜酒如命且毒癮很深,一次在酒吧裏因看一個侍者不順眼而犯下殺人罪,被判終身監禁。他有兩個兒子,年齡相差一歲,其中一個毒癮甚重,靠偷竊勒索為生,後來也因殺人而坐牢,另一個兒子卻既不嗜酒也不吸毒,不僅有美滿婚姻,養了三個可愛的孩子,還擔任一家大企業的分公司經理。
在一次私人訪問中,問起造成他們現狀的原因,兩人的答案竟然相同:「有這樣的爸爸,我還能有什麼辦法?」
這是在一本書上看到的美國的小故事。有這樣的爸爸,怎麼會給兒子良好教育?哪裏有條件讀書、上進?有這樣的爸爸,除了走一條跟他相同的路,撈偏門,做壞事之外,哪裏有機會靠正路賺錢過正常生活?所以有以上答案。
另一個兒子,則是因為看到爸爸的下場,警惕自己絕不能走那條路,不能像爸爸那樣給家人兒子帶來不幸,覺得非要走正路而且要奮發圖強不可,所以有以上答案。
兩個答案相同,但背後的含意完全不一樣。
我也生長在一個破碎的家庭。父親風流,有不少外遇,我十二、三歲父母就離異。我一直對老爸不諒解,父母爭執吵架我都是「妻黨」。也許因為這樣,成家後我特別珍視妻子、女兒、家庭,是老爸讓我警惕吧。
但我也知道有的人正因為成長在破碎家庭,得不到家庭溫暖,長大成家後也不知道要愛護家人,不知道珍惜自己的另一半。
隨着歲月增長,對人世的體悟也深了。早幾天看到父親留下的字條,忽然對他飄泊的一生感到同情與憐憫。到處浪蕩,居無定處,怎麼會享到家庭溫暖?怎麼可能沒有外遇?說到底在那動蕩時代,爸媽都是可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