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太短視,香港沒出路 - 武大郎

政府太短視,香港沒出路 - 武大郎

武大郎 自由撰稿人

金融業、航運業、物流業乃香港成功的支柱。可是,以上三大支柱不論在亞太地區或是在國內,香港龍頭的地位受到很大的衝擊甚至已經被超越。長遠來看,對香港發展影響很大,不及早應對,香港在國際的地位將會日低。但我們的曾班子政府只懂安於現狀,沒有作出任何相對改革,似對周邊地區發展的威脅視而不見,目光極為短淺。

面對競爭做事太慢

上海去年貨櫃吞吐量連續第二年超越香港。面對上海被定性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威脅,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只表示香港的航運制度非常良好,只懂重彈香港法治良好、信譽良好,發展成熟等舊調,呼籲大家毋須太過悲觀。完全無視上海在航運服務迎頭趕上,政府完全沒有自我改進的意圖。
曾班子政府不但無視上海的趕上,更漠視深圳和珠三角地區趕上的威脅。在二○一二年,深圳港口處理貨櫃能力將達三千二百萬箱,比香港的一千六百萬箱多一倍。屆時深圳可取代香港成為華南的國際航運中心。而香港還要面對廣州南沙港、東莞虎門港、珠海高欄港等的威脅。政府後知後覺,物流業界早在十年前已關注內地競爭,政府卻一直遲遲不理,大嶼山物流園、簡化兩地通關手續等工作都只講不做,而十號碼頭的興建計劃講了多年,到現在選址沒有落實,連研究也說要多用兩年,反映政府做事過慢,香港地位岌岌可危。
而在航空方面,廣州白雲機場在數年前加建第二跑道後,又投資一百四十億元去加建第三跑道及二號航站樓,以及在二○一○年新開五十條國際航線,誓要建立花都航空城,直接威脅香港的地位,加上深圳機場的發展,政府不能坐視不理,必須力求進步,否則不進則退。只靠中央政府盡力壓制珠三角地區的機場對香港的競爭是不夠的。香港務必盡快融入珠三角的內河、鐵路和航運網絡才行。
加上兩岸三通後,香港流失了很多乘客,政府只表示對香港的航運業影響不大,可見政府的官僚思想是會影響到香港的長遠發展。
上海將會於二○二○年被打造成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不少學者指出,到了二○二○年,甚或在數年內,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將會被上海所取替。加上港股ETF在內地上市,不少港資將轉到內地集資,也令香港證券市場流失大量資金。此外,台灣大力發展兩岸企業跨境上市,也在搶港交所的客源。政府不開拓多些新市場如台灣企業,大陸企業以A+H股形式來港上市和發展奇快的巴西和印度資金來港,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將不保。

沉醉在紐倫港未醒

可是,曾班子政府面對如斯威脅只懂重彈人才、法治、稅制優勢等舊調,不懂改革面對挑戰。從政府反對早前金管局的改革方案和港交所主席夏佳理面對上海挑戰也只懂說滬港之爭並非零和遊戲可見一斑,政府只懂故步自封,還是沉醉在「紐倫港」的春秋大夢未醒。
如果政府繼續目光短淺,未能遠謀,香港的出路將會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