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說實在不宜改編成電影或任何影像創作,比如張愛玲的小說,村上春樹的作品也是。對待別人的改編,張愛玲的心態是與己無關,讀者對號入座是讀者的事,原作者也懶得理會。村上春樹的名作《挪威的森林》,據云一直不願賣出改編版權,是村上先生相信沒法把原作影像化。
但村上先生終於改變心意,出賣了《挪威的森林》,執導筒的是《青木瓜之味》的越南導演陳英雄。光是想到渡邊、直子與阿綠等角色,將由真人出演,我就感到沮喪。這部電影,還沒開拍已知道吃力不討好,不是對陳英雄沒有信心,而是小說構築的文字世界早已活在每一個忠實讀者的腦海裏,每人心裏都有一個直子,一個阿綠,一個渡邊,誰演出都沒法完美。
就像內地拍《紅樓夢》,選角都吵了一陣子,始終不能面面俱圓。有時單是取某一個神韻,拍出來總覺得不倫不類,像是原著的另一個怪胎。
日本現代作家,比較有特色與神采的,如村上春樹與吉本芭娜娜,都不宜改編。吉本的名作《我愛廚房》給改編成電影,找來陳小春等演出,演員很盡力,但氣氛與味道就是不對。
還是不要勉強,有些作品只堪留在想像裏,讓人獨自咀嚼與回味,各自詮釋。就像有一些情人,只宜活在暗戀的世界,保持一點距離,反讓愛意更濃,假若面對面相愛,原形畢露了,根本是另一回事。最神聖的神秘感沒有了,愛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