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上海的凡爾賽宮

八方人物:上海的凡爾賽宮

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法國館設計,白色四方體外形有笛卡兒的理性哲學,四面圍着的淺水及裏面的水池,意念來自凡爾賽宮流水的生命力,內裏綠色垂直設計的花園,是展館的心臟。展館建築師JacquesFerrier把法國哲學與皇宮庭園的元素帶到上海。
白館子帶着自上世紀一百年後另一次中法交往的使命而來。「法國總統薩爾科齊表明希望這座佔地6,000平方米的白館子永遠留在上海原址,作為法國文化在上海的新象徵。」展館去年11月開始建造,預計今年尾完工。Jacques幾乎每個月都到上海一次,這次他帶着疲倦的臉容第二度來港,目的是介紹這座以「感性城巿」命名的展館。

水是未來重要議題

耗資5,000萬歐元的法國館,外圍由石屎與鋼鐵組成的四方網格支撐,四方外形,在建築師眼裏卻不呆板,「在城巿裏,我們不需要太多花式或搶眼的大廈,展覽外形給人簡約、強而理性的感覺,但你一走進去,卻又發現有驚訝的感性元素。」在法國人口中,館內的六種純感覺天花亂舞,「內裏有餐廳美食給人的味覺,植物樹木帶來嗅覺,亞洲城巿照片的觸覺,當代法國音樂的聽覺,著名畫作的視覺,還有人們走動的流動感覺。」
抱着未來城巿的概念,Jacques認為法國館裏面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水,「凡爾賽宮傳統的花園設計,水是帶來歡樂的重要元素,對一個城巿來說,水將是未來幾年的重要議題,它是生命之源。」展館每小時可容納高達8,000人次參觀,每天最多可讓80,000人入內,預計館子能吸引8,000萬名遊客。但法國人有沒有想過,萬一有人向水裏掉垃圾……,法國館總裁Jose Freches保證,「我們會有人在館內處理清潔問題。」
法國是第一個受邀參與上海世博的歐洲國家。Jacques對上海的認識在於過去與未來,「我曾走在上海舊法租界,裏面新與舊的對比讓我喜歡,街外樹木、法國梧桐,也給我感性意念。」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