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因何倖免? - 嚴櫻

高官因何倖免? - 嚴櫻

嚴櫻
自由撰稿人

面對高中下全線減薪,公務員團體紛紛以士氣為由,呼籲政府破例不按調查結果為指標,以凍薪代替。
士氣低落,其實並非朝夕;即使薪酬是關鍵因素之一,士氣低落的禍首,是氣氛,一種由上而下、無遠弗屆的無力和無奈。是政府高層的辦事不力,低中下員工的無能為力,令整個公務員團隊暮氣沉沉。

士氣低源頭是高官

回歸十年,問責高官走馬看花。即使各式高官副局長政治助理琳瑯滿目,人的質素始終差強人意──不是不識民情,卸責諉過,就是遁入官門,銷聲匿迹。整個高官團隊思維噪亂,時而急功,時而閃縮,既令其下公務員昏頭轉向,也使前線公務員首當其衝,慘成市民平日的活靶。穩定加薪,頓成普遍公務員的唯一期盼。調整薪酬固然不能輸打贏要,以民為本就更該牽頭共度時艱,然而減薪何以只得株連中下,在上者卻可優哉游哉,意氣風發,繼續在陰凉處作狀掃街?
特首、問責局長、副局長與政治助理一干人等,同屬政府團隊,同樣服務市民,何以起初能得一紙合約,免於減薪,不循正常公務員之機制聘任?他們所謂「問責」的特色,不是動輒團隊揹鑊,責問不來;就是一臉無奈,對之奈何。每次過失好像是無可避免和無可挽回,人人愛莫能助。就算問得了責,只要長官力保硬挺,問題高官靠得一張旌紅大帆,就能抵過一時輿論的風高浪急,照樣乘風破浪。
高官作為公務員團隊士氣低落的源頭、政府茫無方向的舵手,試問憑甚麼有別真正服務市民公務員,可以官職永享的同時,又能薪與天齊?既然在職位及仕途上無償免責,至少也該在薪酬上承擔後果──自願提出減薪,可算是向公眾交代,為不濟表現表示歉疚。不論最終減薪與否,至少也能營造出與市民憂戚與共的形象,調順中、低層公務員及公眾的不忿。

高薪蓄養特權階層

當下私人企業的要員,下馬削薪屢見不鮮;反而高官可以其十分之一的識見及能力,換取十倍於公司高層的薪酬,另加退休後過失一筆勾銷,再攫奪百倍於過去的顧問酬金─幹嗎要用納稅人的血汗錢蓄養這幫特權階層?高官若然稍為有愧,願意真心為政府擔旗護航,就不用彼此相視而顧,支吾以對,立刻自告奮勇,滴血護主。
一個政府若然有為有方向,掌舵人有識見有眼光,目標一致,指令明確,做到侍民順政,不礙事,不擾民,公務員上下便能自覺可以真正服務民眾,士氣蒸蒸日上。公務員的士氣及形象,不難回復至回歸前的專業團結。無奈舵手庸碌,連累團隊形象受損,不獲市民重視尊重。實事做不來,捱批日日有,普通一個公務員,看不見目標、希望和使命,滿足感蕩然無存。他或許不介意犧牲少少,跟市民共度時艱;可是盡見一眾跳梁小丑可以置身事外,犯錯如常,厚顏如常,若不是為了按揭和兒女書簿費,他早就留不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