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任《文匯報》駐京辦事處主任的劉銳紹親歷了八九民運與六四屠城,也是這間左派報館風起雲湧的見證人。他說:「當年嘅左派報人對報館好忠心,視工作為事業,唔係職業。六四事件,共產黨傷盡天下屈原心。」
人稱「夫子」的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出身《文匯報》,八九民運期間他直擊北京事態發展,至6月6日逃避政府拘捕,與最後一批記者返回香港。「我哋坐嘅班機,機票係由現時自由黨嘅一位成員幫我哋攞嘅。當日早上,我哋一共13個行家去晒機場,有人嗰刻仍然話唔想走,佢哋覺得今次係難得機會見證歷史。但係我同佢哋講,是但一個留低都會被捕。」
北京市長陳希同89年7月公開了一份不受歡迎人物的黑名單,包括一名香港人,就是劉銳紹,直至2000年,他都被拒返回內地。
《文匯報》在六四前後發揮了傳媒應有的職能,直至李子誦被辭任社長為止,「李子誦提出過四句說話:『有喜報喜,有憂報憂;有善必揚,有惡不隱。』佢同我講過,只要真實就可以報,責任由佢承擔。」
劉銳紹憶述89年5月20日報館討論社論開天窗一事:「北京喺當日凌晨宣佈戒嚴之後,李子誦就同金堯如商量喺社論開天窗,有兩個方案,一係『痛心疾首』,一係『夫復何言』,向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張浚生呈示,結果佢揀咗『痛心疾首』。」
六四屠城後秋後算賬,禍延香港,李子誦被北京整頓,官方用字是「停止留用李子誦」。劉銳紹說:「李子誦當時已屆退休之齡,只係一直留任。當日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親自來到《文匯報》報館,公佈不再留任嘅消息。」同一天,程翔等40位《文匯報》記者一起請辭。
當日劉銳紹沒有辭職,但被調任到繙譯組。他同時義務替李子誦創辦的《當代》雜誌工作,90年六四周年悼念日,他在報館穿起印有「痛心疾首」的T恤,沉默表達不滿。留在《文匯》的兩年間,劉銳紹受到針對,1991年,他終被辭退,隨即加入《當代》。
不認曾是典型左派人物
六四後不久,香港一群左派知識分子,一度提出成立「良心左派」,核心成員正是後來的民建聯創黨分子。他們提出獨立思考,不應事事聽從北京,對國家的落後與負面狀況要質疑。他們希望共產黨按人民意願而改變,但不是要推翻共產黨。但《文匯報》及所謂「良心左派」很快打回原形,劉銳紹解釋:「因為經濟來源無法獨立,好難維持言論自由空間。」
今年55歲的劉銳紹,不認同自己曾屬於愛國愛黨的典型左派人物,「我只覺得自己係一個愛國者。」但他承認,67年左派暴動,只得12歲的劉銳紹有份參與「反英抗暴」。他的任務是傳遞「紅皮書」,即毛語錄,「因為當時我不滿殖民地管治,我作為社會裏面嘅窮家子,受到國家民族思想感召,想透過黨為國家服務。我承認,當時對黨同國家嘅界線比較模糊,自己有左過啲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