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癆病人服抗生素或致腹瀉

肺癆病人服抗生素或致腹瀉

【本報訊】本港每年約有六、七千人患上俗稱肺癆的肺結核病,部份患者服食抗生素「氟奎諾酮」後,會出現腹瀉副作用,除水狀的輕微腹瀉外,也有部份人會屙血。衞生署研究三千多名入院的肺癆患者,發現有38人因服食此抗生素後出現腹瀉,年長患者併發這種副作用風險較高。醫生指只要處方針對性藥物治療腹瀉後,肺癆病人可繼續接受抗癆治療,以免影響病情。
衞生署胸肺科高級醫生鄭國釗表示,肺癆病人需要接受多種藥物治療,部份藥物例如利福平會引致藥物性肝炎,屆時便需要為病人轉用二線藥物,例如氟奎諾酮繼續治療。但這種抗生素會誘發梭狀芽孢桿菌,桿菌釋出的毒素會引致腹瀉,「(梭狀芽孢桿菌)呢種菌可能一早就喺腸度,食完藥後會誘發佢產生毒素,令條腸發炎肚瀉,有啲病人會屙水,有啲甚至會屙血」。

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

該署聯同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合作研究,分析由1999年至2005年期間,3,319名入院接受肺癆治療的病人,發現有38人是因為服食氟奎諾酮出現腹瀉反應,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79歲以上的患者,病發率較60歲以下高逾一倍。但鄭國釗強調,整體因為氟奎諾酮併發腹瀉的病發率相當低,比率也與外國相若。
肺癆患者一旦出現這類腹瀉,醫生可處方針對梭狀芽孢桿菌的藥物,一般服食一至兩周藥物便可治療腸炎及腹瀉,之後就可讓病人再服食治療肺癆藥。本港衞生署為肺癆病人提供全監督短期治療,病人須服食多種抗癆藥,治療期最少半年甚至一年,九成半病人治療後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