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戲 - 陶傑

正 戲 - 陶傑

《南京!南京!》是一齣很有趣的中國電影,據說打破常規,「換一個角度」來叙述南京大屠殺。
這就出現了許多平時沒想到過的場面。譬如:日軍不全是「面目猙獰」的獸兵,相反,還是眉清目秀,靚仔有型。在憤青遍地的中國大陸,憑這一條,就夠導演陸川被定性為「漢奸」。
還有結局的一場大鼓祭祀戲。這場戲拍得像三十年代納粹女導演萊芬斯坦的《意志的勝利》。一樣的黑白鏡頭,一樣用陽光重塑武士陽剛的形象,打大鼓的日軍,就像一九三六年柏林世運會出場的德國代表隊,這場戲,讓日本的上一代看了,一定感動,還會訓斥下一代的日本青少年:看,人家中國人把我們的大和魂展現出來了,照照鏡子,看看你們今日這等萎頓不振的面貌,羞不羞?
這場祭祀戲,是全片的戲眼所在。導演當然知道憤青斷章取義的心理,愛國精神,在前面交足了行貨─劉燁飾演的國軍軍官,從容赴死,帶頭喊「中國萬歲」─以當時的現實,更有可能是喊「中華民國萬歲」的─這就突出了正氣,封住了許多人的嘴。
最後,良心發現的日軍角川─他才是戲的主角─不堪自疚,飲彈自殺了。剩下一老一少,兩個中國百姓,走過麥田。胖胖的小孩,拿着一朵蒲公英,一味的儍笑着。這種笑容,說是憨直純真亦可,覺得他笑得有點唐氏綜合症,亦可。這對劫後餘生的老幼,就象徵了中國的明天?問一問四十年前的姚文元和江青,他們也一定火冒三丈。
用黑白來呈現戰爭,《舒特拉的名單》先行。講納粹德軍也有好人,波蘭斯基的《鋼琴戰曲》也早有了另類的角度。但史匹堡和波蘭斯基,都不會把納粹軍慶祝勝利得有如天神下凡,因為到底是猶太人和波蘭人,有一點點包袱和底線。
《南京!南京!》連這一點底線也衝破了,而且在滿口「民族尊嚴大是大非」的中國市場,票房得手,豪收兩億,還可以把中國觀眾看得熱淚盈眶,導演的才智和功力,着實非同凡響。
如同考一道通識題,視乎改卷人的眼界,一齣戲藏得很深的門道,視乎觀眾水準。看得懂的,給高分,看不明白的,就給這齣戲不合格,不能說好,也很難說壞,正如許多事,不能說道德不道德,《南京!南京!》是一齣「好正」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