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卸揭發是30年代最尖端建築技術灣仔街市帝國大廈式結構

拆卸揭發是30年代最尖端建築技術
灣仔街市帝國大廈式結構

【本報訊】屬典型德國包浩斯建築風格的灣仔街市正被發展商「分屍」,只保留外殼等四成半樓面面積。工人發現這幢建於1937年的歷史建築特別難拆,鑿穿水泥之後,驚現一副超級紮實的「鋼架結構」。建築師指這是當時最尖端的技術,建鐵達尼號、紐約帝國大廈也有採用。灣仔街市相信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鋼架結構」建築,保育人士認為應暫時停工,詳細記錄有關資料。 記者:雷子樂

保育人士謝栢齊近日到灣仔街市拍攝,發現地盤露出一副完整的鋼架結構,部份工字鋼刻上1937年,但已被拆掉並賣到內地回收。但工人估計,再過10日,就將街市的內部完全拆掉。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出,這副鋼架結構,是30年代最先進的建築技術,用來建造樓高兩層的灣仔街市是「殺雞用牛刀」。

灣仔街市內裏以一副鋼鐵結構和使用窩釘技術鑲嵌,是30年代建高樓方法。

建於1937年的灣仔街市,鋼筋不是用燒焊方法固定在鋼鐵橫樑上,而是用倒鈎抓住橫樑。

盼保留部份鋼架物料

這技術當時用作興建102層高的紐約帝國大廈、三藩市金門大橋。已拆卸的舊滙豐銀行總行也有採用,換言之,灣仔街市相信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鋼架結構建築物。根據保育的準則,科學價值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李浩然認為古物古蹟辦事處應進行詳細記錄,及保留部份鋼架物料。
不過,工人昨如常開工。立法會議員何秀蘭辦事處的職員,昨曾跟負責工程的市區重建局聯絡,希望對方暫時停工,讓相關機構入內做記錄,及研究保育方案。市建局發言人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灣仔街市目前的主體保育方案最為合適,並已由政府部門批出圖則。
立法會議員劉秀成表示,灣仔街市的鋼架結構,是30年代最尖端建築的最佳例子,除了歷史價值,還有建築價值。
劉秀成昨日曾跟市建局主席張震遠聯絡,對方答應安排有興趣的建築師,到工地考察。灣仔街市的後半部將會被清拆,只保留前半部外殼、外牆、灰柱及階梯。
發展商華置會在這古建築物上,興建尚翹峰二期,樓高不超過46層,約252伙的新式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