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執掌金管局16年的任志剛,9月底將退下火線。他確立香港金融體系、貨幣制度,兩度帶領本港安然度過金融危機。不過,任總最為人詬病是逾千萬年薪,冠絕全球央行行長;同時,雷曼迷債事件亦令他生涯蒙上污點。記者:李培英、張德遜
在83年,信心危機引致港元大幅貶值,港英政府拍板聯繫滙率。當時為丙級政務官的任總,是唯一參與制訂政策的華人官員。他從此扶搖直上,91年任外滙基金管理局局長。88年與當時的金融司林定國引入「會計安排」,將香港的貨幣基礎轉至政府控制,取代滙豐的「央行」地位,為成立金融管理局鋪路。
奉聯滙為港經濟基石
93年金管局正式成立,任總成為首位總裁。任總向來奉聯滙為本港經濟基石,接二連三強調聯滙制度,不應輕言改變。05年為配合中央滙改政策,聯滙由1美元兌7.8港元,調整為7.75至7.85範圍波動,成功阻止外資炒港元升值,迫令其脫鈎。
金管局作為香港金融監管機構,任志剛任內兩度帶領本港安然度過金融危機。97亞洲金融風暴時,他與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財經事務局局長許仕仁並肩,動用逾千億公帑擊退大鱷。即使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拖垮無數國際金融機構,本港並無銀行倒閉,金融體系運作如常。不過,16年總裁生涯,任志剛最惹人爭議是他的年薪,金管局常被外界指為「獨立王國」,任志剛則被指為「金融沙皇」,由於任總年薪由外滙基金諮詢委員會轄下管治委員會釐定,不納入公務員體系,立法會無從干預。
任志剛任金管局總裁期間,本港金融體系運作雖穩健,未有一間銀行倒閉,但金融危機令港基銀行及東亞銀行先後在97年底及08年10月出現擠提,幸最終順利解決。金管局掌管的外滙基金,過往10年為庫房進賬不少,但亦敵不過金融海嘯冲擊,去年外滙基金首次錄得全年虧損。
此外,去年9月雷曼兄弟倒閉觸發金融海嘯,令本港逾3萬名迷債持有人成為苦主,先後多次衝擊立法會、金管局及各大銀行,要求任總下台,指他未能充份監管銀行銷售金融產品的手法。商界、政界及學界中人均認為,任總對本港金融制度的確立貢獻良多。
「單方面評價唔公道」
滙豐銀行亞太區主席鄭海泉認為,任總為港金融市場及制度帶來很大貢獻,他指任總是本港金融市場一名重要締造者,相信退休後繼續為中港金融機構服務。渣打香港行政總裁洪丕正認為,任志剛在推動香港成為金融中心功不可沒,亦曾多次幫助香港度過危機。恒隆地產主席陳啟宗表示,任志剛對本港金融體系平穩發展是功不可沒,並說「人人都會有小錯處,單方面評價一個人唔公道。」立法會議員詹培忠稱,任總為本港金融業發展帶來貢獻,但其過失亦不少,除迷債事件反映對銀行監管不足,其早前的言論,亦影響部份銀行審批中小企貸款。
科大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認為,任志剛在穩定香港金融體系方面值得表揚,但90年代初,他錯誤引入一系列優化聯滙措施,間接導致98年亞洲金融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