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疾首」四個字,是香港人抗爭20年的集體回憶,也是愛國報人程翔的沉痛心聲。89年為了六四離開北京喉舌《文匯報》,05年為了追尋六四真相被捕下獄,愛國愛到顛沛流離的程翔,向我們述說,六四前後一份黨報與香港左派曾經剎那閃現的人性光輝。
記者:蔡元貴
89年5月21日,北京宣佈戒嚴翌日,《文匯報》社論開天窗,只有一句「痛心疾首」。那一天,在《文匯報》工作了15年的程翔身在北京,直擊八九民運的進程。從這天開始,程翔多次被報館召回香港,他屢次不聽命,直至6月3日,形勢危急,無奈返港。
《文匯報》89年以支持學運的姿態出現,振奮人心。程翔指出,《文匯報》在六四前後的表現,是中國大陸一度「文藝復興」的象徵,「76年後,中共內部有一股力量睇到一黨專政唔掂,好願意改革,趙紫陽同胡耀邦係當中嘅代表,喺佢哋嘅推動下,中國曾經欣欣向榮。任何一個經歷過嗰個時代嘅人,都會同意,80年代初期,中國真係出現過短暫嘅文藝復興,出現前所未有嘅思想同言論自由,包括新聞界,《文匯報》就係喺咁嘅情況之下,由社長李子誦同總編輯金堯如推動改革,嘗試突破框框。」
「加入《文匯》冇後悔」
《文匯報》當年起着率領香港左派支持學運、反對北京鎮壓嘅帶頭作用。程翔說:「能衝破共產黨嘅禁忌,對香港嘅左派來講係非常震撼。」六四後不久,程翔隨着李子誦及金堯如離開報館,他說:「離開《文匯》係好直覺嘅做法,我唔可以講違背良心嘅說話,就係咁簡單。因為北京喺六四後對《文匯》嘅要求,就係轉軚,要返到黨嘅立場。」
《文匯報》在六四後不久開始轉軚,程翔記得,當時有一篇由新華社供稿的報道,讚揚解放軍鎮壓行動。報館被迫刊登這篇報道,李子誦感到很痛苦,唯一可表示不滿的辦法,是在標題上抗議:「諱言群眾遭殺害,聲聲歌頌解放軍。」李子誦是老報人,懂得用筆鬥爭。程翔說:「呢個標題,我一世都記得。」
最近程翔頻頻獲邀出席以六四為題的活動,他說是被迫回憶慘案:「每個有良知嘅中國人,回憶起六四都會傷痛。我喺六四事件幾年之後第一次返北京,坐車經過天安門,我合埋眼唔敢睇,唔想諗番咁痛苦嘅嘢。」
被北京指為間諜、被反共人士指為「老左仔」,兩邊不是人的程翔,1974年加入《文匯報》。他出身名校聖保羅,畢業於香港大學,天之驕子卻選擇了低薪的左報記者職位,幻想服務黨報以貢獻國家。他的解釋是:「基於一種對國家嘅責任,畢業後加入《文匯》,至到家都冇後悔。」
六四影響了程翔一生,外界甚至認為他05至08年在內地被捕及監禁,也是出於六四情結。程翔作出這樣的研判:「六四後,佢哋(北京)一直住我;六四令我從共產黨刻意栽培嘅人變成不友好人士。但係我唔鍾意用情結形容自己對六四嘅感受,好似講到我對個人得失好在意。……我嘅執着,係出於對民族同歷史嘅責任。如果我唔係記者,可能冇咁care(在乎);作為記者,就要知道發生乜事,唔可以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