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平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
自○四年始,財政預算案成了劣質的肥皂劇。劇本如下:四月份公佈一份保守的預算案,市民沒拿到甜頭,失望而將矛頭指向財政司司長。五、六月間,七一遊行前夕,「赫然發現」經濟情況比預算案中說的壞,於是由特首出面派糖,以利民紓困。可惜的是,香港市民沒那麼笨,在理性預期(rationalexpectations)之下,早知特區政府的用心,派糖也就減低不了反政府的情緒。
海嘯當前怎獨善其身
上周財政司司長公佈,香港首季本地生產總值(GDP)跌了百分之七點八,為十一年來最差。財政司司長告訴我們,政府將會推出多樣措施,以解香港市民之困。可是,財政司司長看到「漫長隧道盡頭的一點曙光」,謂現在已是最壞的時候,復蘇在望云云。
這場戲畢竟做得難看了一點。不用等到去年第四季,全球經濟已現敗象,香港出口數字下跌,加上個人消費減縮,已是意料中事。甚麼雷曼倒閉、美國政府救市、英國銀行擠提等事件,霸佔報章頭條,大概沒有人會相信香港能獨善其身。即是說,去年底至今年初,從牛頭角順嫂至銀行分析員,都會告訴你香港第一季的經濟會很差。但據財政司司長的思路,制訂預算案時是覺得經濟未算太差,至少還不用政府插手,但現在「驚覺」經濟原來很糟糕,要亡羊補牢。司長替自己辯解說:「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短時間內五次更改其預算,新加坡也有三次……見到外圍對我們的影響是相當大。」IMF更改預算,幅度也不至令政府政策在短短一季內有如此巨大的改變吧?真是苦了司長,要找個可信的理由解釋其政策突變,但從劇本的角度看,劇情發展是有點太牽強了。
司長怕嚇壞了香港人,以免假戲真做,惟有安慰大家,說香港已在最壞的時刻。須知財政政策,尤其是派糖式的暫時措施,其對經濟影響難以預計,速度可快可慢,效力可大可小,到了今天經濟學界仍為其實證研究爭吵不休。比如說,在奧巴馬增加政府開支刺激經濟之際,美國經濟學界就為了量度政府支出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effect)意見分歧,有堅持其是大於一者,有相信其是負數者。不論政策有效與否,既然最壞時機已到,派糖所為何事?待政策影響出現之際,香港經濟可能就如司長所說,早已走出「隧道盡頭了」。
有見及此,司長說要推出一些「既快且準」的措施,可以立刻有效,隨時精準到位。司長的豪言壯語,叫人嘖嘖稱奇。除了大幅減稅或派現金,大概沒有甚麼財政政策是「既快且準」的。希望司長快快公佈其神奇措施,讓大家開開眼界,算是為經濟學作出一點貢獻。話說回來,司長一邊對未來那麼有自信,一邊又顯露其在預算案的「疏忽」,劇情犯駁,不忍卒睹。
政府立場不定失信用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財政司司長的把戲非但不能緩和反政府情緒,更減低了政府所餘無幾的可信度(credibility)。經濟政策的效能,關鍵在影響市民的預期。若政府立場不定兼居心叵測,市民不輕易相信政府,經濟政策的影響只會越來越捉摸不定。可是在香港畸形的政局下,財政司司長要兼任演員,替七一上街滅火,犧牲信譽也是逼不得已。
財政司司長如欲繼續愚弄市民,宜用心改改劇本,好讓做戲的七情上面,看戲的如癡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