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如果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人物就是鏡子的框,把教訓與借鑑牢牢抓住。20年前的5月21日,《文匯報》總編輯金堯如連同社長李子誦在社論開天窗,只寫上「痛心疾首」四個大字。金堯如已經辭世,為發揚他的新聞道德勇氣,一群資深新聞工作者成立「金堯如紀念基金」,期望六四精神薪火相傳。
「痛心疾首」 以筆報國
89年5月20日凌晨,北京宣佈戒嚴,解放軍隨即陸續入城,舉國上下忐忑不安。在香港,向被視為中共喉舌的《文匯報》卻站在人民一方,社長李子誦與總編輯金堯如決定利用社論表白,結果在21日的《文匯報》寫下「痛心疾首」的創舉。
20年後,當年與金堯如並肩作戰的前《文匯報》及《當代》同事,成立「金堯如紀念基金」。當年的《文匯報》副總編輯程翔是基金創辦人之一,他解釋,金堯如為了「痛心疾首」四個字,受到很多打擊,其以筆報國的道德勇氣,值得新聞界的後輩學習。
成立基金目的就是發揚金堯如的理念,透過獎勵,表揚現今新聞工作者,在維護新聞自由、監督政權方面的努力。程翔說:「家個個扮失憶,曾蔭權想用經濟成就塞住我哋把口。為咗避免民族失憶,基金會透過活動同獎勵,延續香港人嘅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