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南京!南京!》,這是一齣十分有趣的電影,值得公共知識份子,搖着二郎腿,人手一杯威士忌,開一個沙龍局。
戲很完美,就是片名有問題,為什麼不乾脆點,就叫做《南京》?什麼《南京!南京!》,多麼囉嗦呀?魯迅的名句:院子裏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不是被人批評過『兩株都是棗樹』更簡潔嗎?大陸的電影人,看來受了文人多口水的陋習影響。
其次,是看了《南京》,才覺得中國電影的審查尺度,對於自己人,有了很大的進步。《南京》對於「日寇南京大屠殺罪行」問題,「呈現」得很巧妙,只分為兩大部份:第一是長江邊把一兩萬戰俘用機關鎗處理掉,第二,是用了主要的篇幅,描寫日軍的慰安婦。
其中也有處決的場面。但編導時時提醒觀眾:只殺國軍戰俘,不殺平民,是日軍的「官方政策」。有很多場戲,都強調日軍像香港前殖民地政府甄別越南船民的難民身份、決定哪些該遣返,哪些該送往美國一樣,很小心地把平民從士兵的人叢中區分出來,放平民一條生路。
這就怪了,中國的歷史課本,從來說日軍在南京,濫殺平民,把嬰兒拋到半空,用刺刀挑死;向民居扔手榴彈,而且,慰安婦享用完了,用武士刀開膛破肚。但是,在《南京》之中,日軍的「暴行」,首先得到「淨化」,慰安婦原來還有肉金可收,而且日本女人、韓國女人也有慰安婦,只是身價比中國女人高一點。
導演鏡頭中的南京大屠殺,經過淨化之後,無論如何,不令人覺得死難者有三十萬之眾,反而更接近日本官方所指「只死了兩三萬」的官方版本。中國電影,最注重政府立場,完場的時候,必定會出現:「日寇南京屠我軍民人數:300,000,血海深仇,我們世代不能忘記」之類的標準說法,但很奇怪,等到完場,看完字幕,就是沒有這一條。
對屠殺淨化之後,就是對日軍的美化了。日軍入城之後,慶功祭祀的一場大鼓戲,是導演陸川先生全片最精采的畫龍點睛之作:鏡頭多樣,節奏活潑,把日本武士的陽剛之美,刻劃得有如希臘雕塑之神聖。這一場戲,很明顯,是向納粹德國紀錄片女導演萊芬斯坦致敬。
這都是《南京!南京!》有趣的地方。香港的影評,沒幾個看出名堂。讚也不是,罵也不敢。倒也是的,大片都有後台,得罪了阿爺怎辦?所以我也逢人大讚《南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