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趙紫陽的「死罪」真相大白 - 張華

探針:趙紫陽的「死罪」真相大白 - 張華

趙紫陽在回憶錄《改革歷程》中,披露了他被罷黜總書記的真正原因:既非支持動亂,也非分裂黨,而是他的政治主張、政治遠見,不僅會葬送中共政權,更觸動了一眾中共元老的利益,無論是否有六四,他都難逃下台命運。
趙紫陽向我們展現了甚麼是真正的政治家!趙紫陽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實在不容易,阻力很大。他舉例說,初期一涉及外國人,總怕喪權辱國,怕吃虧,反對改革的人以此給人戴帽子,當初連穿牛仔褲、聽流行曲都被視精神污染和資產階級自由化,可見開放之難。但他明白到「開放」的重要,因而不斷說道理,事後也證明,「開放」正是中國經濟起飛的基礎,也令中國成為全球化最大得益者。這要有戰略眼光和敢於堅持真理的勇氣。
不過,正因為趙的政治眼光,最終損害中共元老及保守派利益,因而早在六四前已遭到圍剿。八五、八六年,經濟改革深化,黨內保守勢力阻撓更大,而沒有政治制度配合,經濟改革若非夭折,就是要走歪路,中國不可能成為現代的法治社會,將出現權力市場化、社會腐敗成風、兩極分化嚴重等情況。
於是,趙紫陽開展旨在提高決策透明度,並與社會各勢力建立長期對話及諮詢機制的改革,但這種政治民主化努力,遭到元老一致反對,他們害怕中共的權力受到挑戰,最終失去執政地位。結果,政改停頓了,趙紫陽也受到攻擊,國家前主席李先念更是倒趙的先鋒和主腦,王震則是打手。八八年十月,李先念捏造趙紫陽暗中支持紀錄片《河殤》,激起王震等人對趙的不滿;一九八九年春節前後,總理李鵬及其副手姚依林,在政治局常委會上直言不諱的批趙,元老更向老鄧告狀,要趙紫陽為八八年嚴峻的通脹負責。
因此,六四之前趙紫陽已背負萬箭,其下台是必然的,只不過因為他與鄧小平在處理學潮的手法存在分歧,令這一天提早到來而已。
趙紫陽的命運,揭櫫「中國歷代改革者沒有好下場」的事實。縱然今天中共高層重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再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等主張,都與當年的趙紫陽高度脗合,說明思想超前、有遠見,但這也正是中國改革家的悲劇。
趙紫陽的悲劇,令中共後來的領導人學乖了,不再為了改革、為了理想而損害黨內人士利益,甚或千方百計保護幹部這個利益集團,因此,公務員年年加薪,軍費年年大增。長此下去,中國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民主改革,難如登天呀!

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